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云南多地连续出现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

云南多地连续出现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

时间: 2013-07-15 11:30  来源: 云南网   编辑:

出现了中毒症状后,玉溪市开展了积极救治患者,并开展了排查。截至14日下午6时共收缴可疑野生菌共计60公斤交到了华宁县食药监局处理。

摘要:

  进入夏季,各地出现高温多雨天气,导致野生菌大量生长。云南得天独厚的环境地理条件,更是野生菌的天然温床,云南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以天然生长而闻名天下。但是就是因为野生菌种类较多,其中毒菌也不在少数。

  “今后再也不敢吃菌了。”一位玉溪的中毒患者表示。12日、13日玉溪华宁县盘溪镇出现34起食用野生菌中毒病例。截至昨日晚8时,已有一男一女因抢救无效死亡,3例病人还在紧急抢救中。玉溪市相关领导表示,将尽全力抢救病患,加强市场监管,今后严禁集体聚餐时食用野生菌。

  华宁 34例中毒病人中两人死亡

  据了解,几起中毒事件都发生在华宁县盘溪镇,患者分布在小龙潭、月红寨、乐士堂等村委会。中毒年龄最大的为80岁,最小的仅8岁。最早进食病例为小龙潭村豆进富一家5人,于7月12日20时到盘溪中心卫生院就诊,末例病例为下街24号李春媛1人,于7月14日15时30分转玉溪市儿童医院治疗。根据卫生部门的报告,患者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全身疼痛、乏力、出汗等,进食到症状出现时间最短10分钟,最长约1.5小时。

  经事后调查得知,患者们食用了火炭菌、羊肝菌、米汤菌混合杂菌等菌种,均在当地菌交易市场购买,家庭自行加工食用。中毒家庭中购买和加工者均认识并曾经食用过此类野生菌,购买者中能明确毒菌来源的有两户,一户为段毕良从建水县盘江乡西家黑村村民手中购得500克火炭菌;另一户王友从建水县盘江乡黑暮村村民购得火炭菌1朵、奶浆菌1朵、鸡1朵和梨树青1袋400克。

  出现了中毒症状后,玉溪市开展了积极救治患者,并开展了排查。截至14日下午6时共收缴可疑野生菌共计60公斤交到了华宁县食药监局处理。

  “中毒的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购买的,一中毒就是一家人,连个招呼的人都没有。”玉溪市相关领导表示,这次中毒事件主要是零散购买的,并不是规模聚餐时发生。据了解,有患者家庭的人员从事野生菌交易,却仍未发现其毒性。截至昨晚8时,有2例患者已经死亡,3名还在抢救中。另外此次中毒事件中还有3名儿童。首席记者 李继升

  个旧 上山捡菌吃母子双双中毒

  经过8天的全力抢救,12日上午,个旧市一位捡食了野生菌的年轻妈妈还是离开了人世。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介绍:7月4日晚上10点多,医院接收了两位急诊患者,母子俩是晚餐后5小时被送入院的。经了解,母亲27岁,儿子7岁,他们是个旧市鸡街镇乍甸村人。当天,母子俩到山上捡了一些野生菌,当晚在家自己做了吃,数小时后,就出现了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家人和邻居怀疑是野生菌中毒才急送入院的。到医院时,7岁的男孩立即被送到儿科抢救,经过洗胃、排毒、输液、导泻、利尿等,终于脱离了危险,但妈妈因为食用野生菌较多,中毒特别严重,还是因心脏功能迅速衰竭死亡。

  这是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今年收治的第一例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病例。目前,医院还有一例也是因食用了野生菌中毒留治的患者,他是在食用野生菌两天后才发生中毒症状的。

  有人分析称,这位母亲太年轻,可能是捡拾野生菌时,自己分不清哪些是安全菌哪些是危险菌而误捡误食。

  提醒

  吃野生菌后出现以下症状请注意

  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每年5月至10月都有食菌中毒的事件发生,高峰期为6月至8月。不同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四类——

  一是胃肠炎型:发病迅速,误食毒菌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痛的胃肠道症状,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导致死亡;

  二是神经精神型:进食毒菌后10分钟至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还会出现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等症状;

  三是溶血型:潜伏期为6小时到2天;

  四是多脏器损伤型:进食毒菌后10至30小时出现胃肠炎型表现,随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许多不会识别野生菌的人也爱上山捡野生菌,作为休闲活动可以,但切不可将不认识的野生菌轻易食用。(任锐刚 赵俊峰)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