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邓旺秋博士介绍,目前白云山上常见毒菇数量超过10种,常见食用菇有6种,但是为了避免误采误食,建议市民较好不采不吃野蘑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人开始追求绿色、天然、无污染的水果蔬菜。近日,广州“回南天”持续阴雨,让进行户外活动的市民打不起精神,但是对于生长在白云山的野蘑菇而言,却是较好的生长时期。
近日,“致命白毒伞”蘑菇再次现身白云山,食用1两可致命。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邓旺秋博士介绍,目前白云山上常见毒菇数量超过10种,常见食用菇有6种,但是为了避免误采误食,建议市民较好不采不吃野蘑菇。
白云山被发现毒菇不下10种
近日,白云山中部、西部的藜蒴树林附近发现的毒菇“致命白毒伞”,是由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博士研究团队采集所得。“最近‘回南天’空气潮湿,白云山上的蘑菇长势很快,我们在约两平方米面积内,就采集到10多个白毒伞。”李泰辉说。
邓旺秋说,广东省已被普查到的毒蘑菇超过100种,其中剧毒蘑菇约有8种,而白云山上常见的毒菇数量超过10种,其中多个剧毒蘑菇均在白云山上有所发现。
邓旺秋说,在温度较高的“回南天”和雨后放晴的“台风天”里,白云山数条主干道两旁便有毒菇出现,而山中隐蔽的小路上,毒菇数量更多。“如果最近广州‘回南天’气温升高,更多的毒菇将会聚集出现,上白云山运动的市民要慎采”。
李泰辉称,目前白云山上发现的“致命白毒伞”有一个直观的分辨方法——“脚上着靴子,腰间穿短裙”,简言之就是白毒伞根部有一个黑色的肉托,而伞下垂着淡黄的伞须。但是,随着白毒伞菇成熟,伞须会脱落,黑色肉托长于泥里,采集时也容易脱落,不易被人发现。
“虽然白云山上毒菇数量不少,但是可食用的野菇也很多,不过为了避免误采误食,建议市民较好不采不吃野蘑菇。”邓旺秋说。
民间土法鉴定毒菇不可取
记者发现,近年来广州市食安办、市食药监局加强毒菇危害宣传力度,白云山上还竖起毒菇辨识图案宣传牌。然而,这些危险信号并没有完全阻止市民冒险一试。
粗略统计,仅是在广州白云山上误采食毒菇引起中毒的案例超过5起。据部分地区调查表明,误采食毒菇的中毒者竟然有八成以上都提到自己是采蘑菇的老手。有些市民自以为能“按图索骥”辨别毒菇,而事实证明辨别绝非如此简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