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食品安全 > 病死猪肉变叉烧流入优秀米粉连锁店

病死猪肉变叉烧流入优秀米粉连锁店

时间: 2014-02-07 14:49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1月15日,南宁市公安局兴宁分局刑侦部门相继接到群众举报称,一居民房内隐藏着2处销售私宰肉的可疑窝点。每天凌晨窝点内灯火通明,臭气熏天,有很多疑似猪肉贩子的人进进出出。

摘要:

  “问题猪肉”危害大 需营造全民共同打击氛围

  “按照1公斤叉烧做出40碗叉烧粉的分量计算,仅是100公斤的‘问题叉烧’就会被4000多个食客吃掉,数量惊人,对市民的健康危害很大。”张枫翔说。

  为了保障市民的餐饮健康,南宁市食品药品监督所在1月27日对南宁市多家米粉和卤菜店进行检查,并对其中21家店的台账不清、健康证不全等问题进行了警告。南宁市食品药品监督所副所长陈铭叁说,食品药品监督所将对全市所有粉店的肉及肉制品进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肉类及原料的源头。

  “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为什么屡打屡犯,屡禁不止,违法成本过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南宁市公安局兴宁分局局长寻湘涛说,制假售假暴利惊人,而查处后却多以交纳罚款了事。事过之后,这些不良商家很快又卷土重来,继续大把捞钱。

  寻湘涛建议,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中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现职能部门严打食品安全犯罪的能力和决心,营造全民参与、共同打击的良好氛围,让此类违法犯罪分子成为过街老鼠,消除其滋生蔓延的土壤。

  健康提示:为什么病死猪肉不能吃

  病死畜禽肉是指生畜禽在病死后没有经过放血,且没有经过兽医卫生检疫的畜禽肉产品。由于病死畜禽肉的死亡原因不明,病死的畜禽肉极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这些肉中极有可能存在未知的毒物,如果食用病死的畜禽肉,极有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一般的烹调无法保证安全

  一般来说,在畜禽肉烹调时,高温处理是可以杀死病死畜禽肉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微生物、致病菌。但是,病死畜禽中的有些病原微生物是普通家庭熟制很难甚至无法将其破坏的,如果食用易对身体造成危害。

  即使高温烹调杀死了病毒及致病微生物,但是,细菌产生的毒素有可能没有被破坏,人吃了这样的肉还是可能中毒。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常见的病原菌,这种细菌本身不耐热, 100摄氏度10分钟就死了,但是,它产生的毒素——肠毒素,100℃处理30分钟也无法杀死;

  而且,由于病死畜禽肉中的微生物数量往往比较多,家庭烹调依然可能杀菌不彻底,同时,还有很多微生物的孢子也是耐热的,即使杀死了微生物,但是孢子依然没有杀死,冷却后孢子可以继续生长繁殖,比如,肉毒梭状杆菌不耐热,100℃下处理10分钟就可失活,但是,其孢子就非常耐热,一般煮沸1-6个小时才能杀死,或120℃高压蒸汽下10分钟以上才能杀死,做成香肠的危险就很大。如果使用存在微生物毒素或者孢子的病死畜禽肉,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危害多样,不容忽视

  病死畜禽类在死前很可能使用过大量的兽药治疗,病死畜禽肉中的药物残留就会比较高,如果食了这种猪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广西曾有两个家庭因为食用病死猪肉而导致兽用阿托品中毒的案例,结果导致两个家庭8名成员全部出现中毒表现:全身发热、坐立不安、头痛、心慌、口干难受、醉酒步态等症状。

  有些畜禽是因为误食了大量剧毒农药、鼠药或含有这些物质的饲料而造成死亡的,这些物质同样会在人食用了这种肉后对人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如果食用量大,对人的危害将是急性的,甚至是致命的。

  病死畜禽肉往往也会有腐败变质的问题,不但营养价值大打折扣,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易腐败变质转化为对人体不利的腐败产物,常见的多胺类化合物总称为尸碱,主要包括尸胺、腐胺、神经碱、草毒碱等,食用可导致食物中毒。

  防止人畜共患病也是关键一环

  病死的畜禽很多是因为患上了的各种疾病,其中一部分疾病也是可以发生在人身上的,如旋毛虫病、猪日本脑炎、猪流感、炭疽、结核病、、血吸虫病、囊虫病、弓型虫病等数十种,这些病原均能使猪和人致病,人类也十分容易被传染。病死畜禽身上的寄生虫、病原菌,进人人体后会长期潜伏下来,一旦发病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一些寄生虫、病原菌可以被高温杀死,但是在清洗、切片等处理过程中也很容易感染人类,尤其是一些通过空气就可以传播的疾病,如最近几年的猪流感、禽流感等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如果食用流感死亡的畜禽肉,很可能造成疫情的传播,对人类生活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目前,我国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病死畜禽尸体要及时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严禁出售或作为饲料再利用。农业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规定,病死畜禽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常用的无害化处理方法有深埋、焚化、焚烧等方法,饲料、粪便也可以发酵处理。

  所以说,病死的畜禽肉不能吃,更不可为了谋取利益而拿到市场上出售,坑害别人。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生鲜奶”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不要
“生鲜奶”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不要直接饮用

  生鲜奶,大家并不陌生,不过,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有关...[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