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曝出的“肉毒杆菌”事件再次引起国内震动,进一步加强奶粉监管成为下一步食药监总局的重中之重。
近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曝出的“肉毒杆菌”事件再次引起国内震动,进一步加强奶粉监管成为下一步食药监总局的重中之重。9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中心开展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中心专家称,肉毒杆菌在奶粉中较为少见,不会纳入奶粉检测标准体系中。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研究员说,以往也有婴儿肉毒素中毒事件发生,但其与成人中毒有所不同,不是吃了含有毒素的奶粉,而是因为婴儿免疫力低下,身体发育未完全。如果含有芽孢的食物进入婴儿的胃肠道,会定植于体内,生长繁殖,进而产生毒素。但此类事件十分罕见,目前查到的是2001年英国曾发生过这类案例。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部研究院郭云昌博士说,肉毒杆菌产生肉毒毒素需要苛刻的条件,其中一条是严格厌氧。而这一条,在非真空包装的奶粉中难以实现。尽管肉毒杆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但奶粉中的污染比较罕见。从以往经验来看,我国肉毒杆菌污染多为储藏不当的变质肉类食品或家庭自制发酵豆类、谷类制品。
控制肉毒杆菌污染的关键是工艺设计和过程控制而非标准管理,世界各国和地区并无食品中肉毒杆菌及其毒素的限量规定,一般只对密闭发酵、罐头类食品规定符合商业无菌的要求。尽管本次奶粉污染事件是偶发,消费者不必恐慌,但政府监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要综合国内召回产品检测情况和各贸易国的反馈态度以及CAC 动向,确定我国今后的管理方式。
刘秀梅说,其实婴儿奶粉中更值得关注的是阪崎肠杆菌。三次国际专家评估会议,三次都在关注阪崎肠杆菌,而没有关注肉毒杆菌。2004年开始获得国际关注,2008年,国内关于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也对阪崎肠杆菌进行了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对此也是必检项目。但由于含肉毒杆菌的情况非常罕见,因此,对于奶粉的管理标准中,加入监测肉毒杆菌一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怎么预防婴儿奶粉喂养安全呢?
世界卫生组织曾为此专门设置指南,如何合理喂养婴儿配方奶粉。除了厂家保障产品安全外,孩子的母亲往往承担着重要的工作。刘秀梅认为,首先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可靠产品。
现在流入国内的被污染的奶粉原料大约有20吨,大部分原料还没有被加工为产品,已经加工为产品的,根据要求已经被召回。流入国内的产品中,到底有没有肉毒杆菌?刘秀梅认为,产品中如果含有肉毒毒素的话,由于其潜伏期很短,一旦进入人体将会迅速发生中毒事件,而目前尚未这种事件。她建议,不要过分担心肉毒杆菌奶粉对孩子健康的危害,因为发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低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邓海华说:“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职能是标准制定和风险评估,我们接到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通报新西兰污染乳制品问题的邮件之后,及时把有关信息向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进行了通报,配合相关监管部门做好相应的处置工作。我们还组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相关专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包括博客、微博、网站、接受媒体采访等等,对于肉毒杆菌的科普知识进行了大量宣传。”
在9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部的主任李凤琴研究员也确认这一观点,她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报告因为吃含有肉毒杆菌的奶粉而有人出现不适的病例。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