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食品安全 > 浙吃鱼吃出寄生虫 可在体内游走

浙吃鱼吃出寄生虫 可在体内游走

时间: 2013-03-26 09:40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颚口线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在人体内存活好几年,而且会全身游走,游到哪里,就会对哪里的组织器官带来损伤。

摘要: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陆续接待了来自全国的上百名奇怪病人。这些患者皮下出现红肿游走性包块,新旧两包块间,可以看到一条像 虫子爬过一样的匍行疹,还伴有发热等。该所免疫诊断室负责人干小仙研究员和她的研究团队怀疑这些患者体内染上了颚口线虫。

  为了确定感染源,干老师前几天到市场上买了一些黄鳝。解剖分离的结果,让她也大吃一惊:平均每斤黄鳝体内居然有25条颚口线虫。

  每斤黄鳝检出25条虫

  “由于这次的课题主要是为了研究颚口线虫,所以我们特地去平时病例比较多发的地方采购黄鳝,杭州、外地都有,一共去了五六个农贸市场,采购了10斤黄鳝,每斤25-30块钱。”干老师说。

  通过实验,“结果,总共分离出了整整250条活的颚口线虫。”干老师说。

  这也是第一次从杭州市场上销售的黄鳝中检出颚口线虫,以前只是高度怀疑。

  实验还发现,颚口线虫不但存在于黄鳝的内脏中,也存在于肌肉中,其中肝脏位置最多。

  会在体内游走

  干老师说,颚口线虫原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国家,泰国、日本人喜欢生食水产品,感染比例最高,中国以前很少有感染颚口线虫的病例报告,1957年至2005年,全国仅报告病例37例,其中浙江省仅1957年、1981年、2002年各报告一例。

  颚口线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在人体内存活好几年,而且会全身游走,游到哪里,就会对哪里的组织器官带来损伤。

  颚口线虫的致病部位极其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各处

  如果到消化道,就会表现出腹痛、腹泻、便秘等;到胸部,可引起胸膜炎;到肺部可产生咳嗽和胸痛等症状;到喉部可导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到唇舌可引起 说话困难;到耳部可引起听力障碍;到膀胱系统可出现血尿、痒痛等;到子宫可引起慢性宫颈炎。如果是到眼睛,可能失明。如果钻到大脑里或心脏,就会导致死 亡。

  “不过这个病确诊后不难治,只要吃驱虫药就可以了,国际上治疗颚口线虫病有一种特效药,叫伊维菌素,美国产的,只要连吃2天,基本可以杀灭虫子。也可以吃阿苯达唑(肠虫清),不过吃的剂量很大,要连吃20天,效果一般,副作用也要大一些。”

  干老师说,虽然不难治,但这个病最难的是确诊,目前在国内还只有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能用试剂检测出颚口线虫。

  生吃泥鳅感染颚口线虫

  杭州确诊的第一例颚口线虫感染者,是一名49岁的杭州某机关职员。2008年12月底,因左下肢腹股沟附近出现皮下红肿包块,直径约1厘米,很痒,伴发烧,到医院就诊,经过几家医院治疗都没好转。

  2009年2月1日,患者到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咨询。干小仙询问饮食史得知,患者在2008年11月,听信吃活泥鳅能治病、养颜的传言, 到翠苑菜场买了几条活泥鳅,剁碎后,拌蒜泥生吞了下去,每次吃两条,间隔一周后,再吃两条,总共吃了两次。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生食史。干小仙给患者做了血 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发现患者呈颚口线虫抗体阳性。

  上个月,有一位杭州本地的男士,吃爆炒鳝段感染了颚口线虫。

  “野生黄鳝体内的颚口线虫数量肯定比养殖的多,这和它们的生长环境有关系,而生吃野生黄鳝得颚口线虫的几率非常高。”干老师说。

  黑鱼、汪刺鱼、鲶鱼

  也有这种虫子

  颚口线虫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寄生虫,但从目前的发病情况看,它在很多我们平时常吃的水产品里都被发现过。

  “颚口线虫不只存在于黄鳝、泥鳅里,还有黑鱼、汪刺鱼、鲶鱼、鳗鱼里面都会有。”干研究员再次提醒,如果要预防寄生虫病的话,吃这些水产时必须烧熟。“除了蟹要烧足10分钟外,别的一般四五分钟就够了。”

  70℃高温下加热

  4-5分钟杀死虫子

  干老师说,杭州人喜欢吃爆炒鳝丝鳝段,饭店喜欢猛火快炒,烧煮时间不够,藏在鳝段内的颚口线虫很可能没被杀死。而腌制、酒泡等就更是没法成功杀灭颚口线虫了。

  干老师说,从她的研究看,在70℃高温下,加热4-5分钟,黄鳝里的颚口线虫就必死无疑了。

相关标签
吃鱼
吃出
寄生虫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生鲜奶”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不要
“生鲜奶”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不要直接饮用

  生鲜奶,大家并不陌生,不过,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有关...[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