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权威发布 > 专家称偶合症与疫苗接种关系不大

专家称偶合症与疫苗接种关系不大

时间: 2013-12-31 10:19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因此,WHO和我国的乙肝疫苗免疫规划中,仍建议对所有新生儿于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于1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二和第三针乙肝疫苗。

摘要:

  近段时间,乙肝疫苗致婴儿死案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从2000年到今年12月份,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已上报188例。其中,最终确定为疫苗异常反应的18例,近年每年有四五例。

  近日,随着乙肝疫苗伤害事件的接连发生,不少家长对疫苗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十分关心。哪些孩子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如何判别以便及早就医?专家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其他常规疫苗,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适宜接种的人群应及时接种。

  乙肝疫苗为最安全疫苗之一

  近日,乙肝疫苗接二连三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乙肝疫苗安全性的怀疑,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教授庄辉解释,乙肝疫苗是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为了预防乙肝病毒传播,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8%的国家,应于1995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其他国家应于1997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至2012年,参加WHO的194个国家中,181个(93%)国家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全球新生儿3针乙肝疫苗的平均覆盖率已达75%以上。自1982年至2012年,全世界约1.8亿名新生儿和1.5亿名一般人群接种了乙肝疫苗,未发现因接种乙肝疫苗而出现新生儿死亡率和一般人群死亡率升高的现象。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并要求自1992年1月1日起,对所有新生儿按0、1、6月程序(即出生24小时内、出生后1和6个月)接种3针乙肝疫苗,至今,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达95%以上。2009-2011年我国对15岁以下儿童实施乙肝疫苗补种,共补种6800万名儿童。

  乙肝疫苗接种反应低于其他常规疫苗

  中疾控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王华庆介绍,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的异常反应主要是过敏性休克、水肿等。

  曾有报道指出,乙肝疫苗接种后的一般反应(如注射部位短暂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在5/100万剂以下;短暂发热、不适、乏力等全身反应的发生率为2-4/100万剂;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为1.3-3.4/100万;关节疼、肌肉疼等疼痛反应的发生率为1.9-2.8/100万。异常反应(如荨麻疹、多形性红斑、血清病、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的发生率在4/100万剂以下,远低于其他常规疫苗。

  ■ 热点问答

  近半数国家实施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Q事件发生后,有媒体对新生儿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的免疫规定提出质疑,认为这提高了风险系数、使偶合反应增多,您怎么看?

  庄辉:早在上世纪90年代WHO即提出,为了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新生儿于出生后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越早接种效果越好,最好在24小时内接种。至2012年全球已有94个国家(48%)实施了新生儿于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

  研究发现,如果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96%可以得到保护,仅4%发生母婴传播;如果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后接种,则只有80%获得保护,20%发生母婴传播。因此,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关键。

  在我国,乙肝病毒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引起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时期感染,约90%将发展成慢性;在青少年和成年期感染,仅5%-10%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等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其婴儿。但由于乙肝病毒发生感染的潜伏期较长,如果及早接种乙肝疫苗,赶在婴儿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前产生保护性抗体,即可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就像一个人被疯狗咬伤后,如能及早注射狂犬病疫苗,就有可能预防狂犬病的发生,越早注射效果越好。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