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认为病人及其家属不应该把压力发泄在医务人员身上。在83.0%的被访者看来,极端医疗暴力事件发生后,患者也会成为受害者。
江苏一家中心医院护士刘子琳(化名)觉得,日常的医患关系没有太大问题。“如果是因为等待太长激起不满,只要服务态度好,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冲突。”但是,社区医院功能的弱化和综合医院的收益指标,确实让双方觉得走进大医院就像走进“雷区”,“医院、科室都要考虑经济利益。收治的病人数量、检测器材使用等都有既定指标。市场化医院里的医生和患者都很无奈。”
在郑松看来,医院不能变成挣钱的机构。一方面,只要医院还是盈利性的机构,患者对医生的评价就难免会打折扣,“病人不认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而是想办法捞钱”;另一方面,医生也面临不小的“挣钱”压力,“经济效益一下来,院长立刻就开会,接着就是各个主任给科室开会。都是给钱折腾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其他原因还有:医患之间缺乏信任(9.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7.3%)、医生的劳动强度过高(7.0%)、患者不理解医疗的局限性(6.6%)、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5.2%)、一些患者在医院发泄情绪(3.4%)等。
郑松感慨,“没有几个医生能看着病人忍受痛苦而无动于衷,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医疗资源过于集中,让综合性医院的医生不堪重负。“一个普通的外科大夫,一天要做两三台小手术,收两个新入院的病人,再办两个出院的病人,8小时工作时长根本不够用。新来的医生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我们每周能有一天完整的假期,就非常幸福了,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病人”。
其次,目前的制度、法规和舆论都缺乏对医生的保护。“医生不是都行的,不可能不出一点问题,也不可能一下子都把病治好。出了事情只能呼吁大家理性分析。法律制度的缺位使得医生动辄就被道德‘绑架’”。
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是让医院回归公益,让医生回归职业化
北京大学国内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表示,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建立新机制,破除以药补医,使得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政府需要认识到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不仅是保证财政投入,更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力量,建立新机制,调整利益格局,理顺各主体关系,才能让医生和患者重回信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张子谦认为,不同收入层次的患者需要不同的医疗服务,而目前的执照医生却很难享有自由执业的权利。审批程序繁琐是一方面,关键是社会上的大部分优势医疗资源和医保体系支持仍集中在公立医院,加上医疗价格和人事编制等高度垄断,单打独斗几乎寸步难行,这也使得患者也只能到大医院就医,“医疗作为服务性行业,患者的体验差势必会加剧医患矛盾”。
张子谦认为,要改善医患关系,关键是让医生回归职业化道路,即“可以有国有医院,但不应该有国有医生的概念”。他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放不开,患者的需求虽然高涨,但所有的资源都控制在高度行政化的医疗模式下,供需存在矛盾,导致我国整个医疗行业的生产力和服务水平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让医生回归职业化道路,充分开放市场,政府可以采购资源但不能垄断资源,才能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产品,才能依次解决医疗纠纷、医患关系等问题,也会有助于破除卫生管理部门中的既得利益格局”。
调查发现,87.4%的受访者期待能够重建医生和患者间的信任关系。具体来说,受访者认为首先要“让医疗事业回归公益性”(35.6%),其次是“医生体恤患者,耐心解答”(20.4%)。
另外,严惩伤医等暴力事件(16.3%)、建立公正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9.2%)、医患之间加强沟通(6.9%)、社会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6.8%)也被认为能够增进医患间的信任关系。
近几年,我国医疗纠纷案件频频发生,给人们心里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出了问题,不能全怪医生或者全怪患者,如果能为对方多考虑考虑,相信我国医患关系会有所好转。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