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健康奇闻 > 频繁打哈欠可能是中风了 脑卒中预防与治疗要注意“543”

频繁打哈欠可能是中风了 脑卒中预防与治疗要注意“543”

时间: 2015-11-06 10:30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 娜娜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近些年,发生卒中的已不限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也有高发趋势。有数据表明,每12秒就可能有1人患上脑卒中。卒中也称中风,发生后约80%的人会严重残疾。

摘要: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近些年,发生卒中的已不限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也有高发趋势。有数据表明,每12秒就可能有1人患上脑卒中。卒中也称中风,发生后约80%的人会严重残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宋海庆提醒,脑卒中预防与治疗要注意“543”,也就是脑卒中发生有五大危险信号、四个危险行为和三大保命要素。

  五大危险信号

  1、频繁打哈欠

  打哈欠提示您大脑已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很多中风发作前特别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前,患者的脑血管可能已由于狭窄或其他原因处于血供不足的状态,使得整个脑组织缺血缺氧,这时人就会频繁打哈欠,在中风发生前5天至10天尤其明显。有一些轻微的中风虽已发生了,可能还会继续进展,这时人也会频繁打哈欠。

  2、突发性、特异性头疼

  指的是突然发生的、从未体验过的、与众不同的头疼,可能是偏一侧的,也可能是全脑或靠后部的,这往往预示着大脑跟头疼有关的某些结构发生了变化。头疼既是前兆,也可能是已经发生的信号或早期表现,特别是脑出血会有这种信号。有种病叫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大多数患者都会讲,从来没体会过这样突然发生的、剧烈的疼痛,这有可能是脑血管病要发生了或者已经发生了。

  3、搏动式耳鸣

  一种尖锐且伴有心脏搏动音的耳鸣,这种搏动式耳鸣可能提示着血管病变,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它是中风的前兆。这种耳鸣提示的血管病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血管出现了狭窄,造成血流扰动或混乱;还有一种可能是血流本身发生了加速或血液动力学变化,两种都会使我们的耳鸣中加入一种脉搏跳动的感觉。当然,不是所有搏动式耳鸣都是危险的,但如果它是从未有过的、突然出现的、持续性的,那就是卒中发生的重要信号了。

  4、短暂性的视力障碍

  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的黑蒙、重影。不管是血管栓塞或是脑出血,都是反应在头部的表现,如果问题发生在耳蜗就会表现为耳朵的问题,发生在视神经或眼动脉则会表现为眼睛的某些问题,比如一过性的缺血可能会引起短暂的视野丧失。

  如果颈内动脉比较靠近端的地方出现狭窄或有一过性的缺血,而这时眼睛供血的动脉又正好是从这个颈动脉发出来的,也会有相应的缺血,出现视力问题,比如一只眼睛视力丧失。但大脑、眼睛的供血并不只有这一条,我们称为侧支循环或者叫代偿,代偿的血一过来,视力就恢复了。所以如果有一侧视力丧失,要考虑是不是局部血管出了问题。而如果双眼的一过性黑蒙,则要考虑是否心脏有问题,体位性低血压也可出现这种症状。

  5、短暂性无力或力弱

  比如拿不住筷子、拿不住钥匙等,这是快速判断中风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五大危险信号中最危险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短暂的无力可能预示着血管中的狭窄或是一个不稳定的血栓出现这种情况,找医生诊断治疗还是来得及解决问题的,但如果出现了持续性的无力,那可能就是一个明显的脑梗塞或脑出血。有了这种症状,不要觉得休息一下就好了,一定要及早就诊。

  四个危险行为

  1、打呼噜

  约有一半以上的缺血性卒中发生在夜里。有些人在特别累、睡觉姿势有问题又或者比较胖时,会打呼噜。不是所有打呼噜都有问题,但如果有睡眠呼吸障碍,也就是在睡眠中间出现了呼吸暂停并且暂停的时间很长,那就比较危险了。睡眠呼吸暂停会造成大脑缺氧,50%的脑卒中患者有睡眠呼吸障碍,而卒中后的患者睡眠呼吸障碍又加重,两者反复相互作用导致恶性循环。

  2、寒冷季节不注意保暖

  老年人的血管调节能力比较差,寒冷刺激时,血管的弹性特别是皮肤表面血管的弹性会下降,易造成血压升高。血压升高,血管弹性又差,就很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同时,寒冷的刺激会使我们的纤维蛋白原升高,这是形成血栓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感冒甚至出现感染,这些炎症的刺激会引起血管内皮的一些变化,提高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3、颈部不当运动

  颈部不当运动可能导致卒中。许多人习惯在颈椎不舒服的时候大力活动颈部,甚至每天早晨一起来就先大幅度活动脖子。实际上,颈部的血管行程相对较长,两端又相对固定,所以在剧烈活动的时候,更容易受到扭曲的损害,而如果这个血管本身就有动脉硬化等病变,长期反复的剧烈运动会引起血管内膜的撕裂,出现很严重的一种情况叫动脉夹层,引起血管闭塞,导致缺血和卒中的发生。

  4、大力揉搓颈部

  有些人喜欢在做推拿时让人大力揉颈肩部,这种做法也很危险。因为颈部的血管基本是暴露的,剧烈的、不适当的按摩会对颈部血管有挤压。如果一个人的血管本身就有基础病变,比如动脉硬化或不稳定的斑块,那么挤压就可能使斑块破裂,造成血栓甚至斑块中的物质脱落,堵塞血管,增加卒中风险。

  三大保命要素

  三大保命要素也是降低卒中危险发生的三大营养元素。

  1、白藜芦醇

  法国人日常饮食中的脂肪含量相当高,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却比较低,这与他们常饮红葡萄酒有关系。葡萄酒中含有一种叫白藜芦醇的物质,在血液中可发挥抗脂质氧化、降低血液黏稠度、软化血管的作用。有人担心饮酒对肝脏有损害,其实花生特别是花生芽中的白藜芦醇含量比红酒高很多,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在家水发花生芽,方法简便也更卫生。

  2、微量元素铜

  铜能够修复血管内皮的损伤,减少高血压对血管的影响。然而铜这种微量元素常常被人们忽略,很多高血压患者的血清铜含量都偏低。如果人体中缺少铜,血管内皮的修复能力就会下降,高血压本身对血管内皮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如果血管内皮得不到及时修复,就会增加发生卒中的风险。我们日常所吃的蔬菜中,豇豆的铜含量很丰富,每100克豇豆中就含有1.4毫克的铜,动物内脏、牡蛎、红肉中的铜含量也很多。从日常饮食中即可获得铜,没有必要刻意去补充。如果是肝脏疾病的患者,可能还需要限制摄入量。

  3、乙酰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能够控制血栓形成,减少血小板聚集。因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里,血栓栓塞是很大的一类,发病率远超血管破裂、动脉夹层等,所以控制、减少血液中的血栓,是控制卒中发生的重要环节。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使用的药物阿司匹林中就含有这种成分,我们常吃的苹果中也富含乙酰水杨酸。

  延伸阅读

  FAST快速预测脑卒中

  10月29日,我国第一本由脑卒中诊疗专家——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缪中荣全程参与编创的脑卒中疾病知识普及读物《漫画脑卒中》在京首发,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卒中学会联合推荐。

  缪中荣教授说,脑血管病俗称“脑卒中”,又称中风、卒中,分为缺血性(俗称“脑梗塞”)和出血性(俗称“脑溢血”)两大类。脑卒中已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一大病因,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递增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摄入热量过多、过量饮酒、高盐膳食、缺乏运动、吸烟率居高不下等,首次脑卒中发生率呈逐步低龄化态势。

  《漫画脑卒中》全本采用漫画问答形式,生动形象地解答了250个有关脑卒中的问题,覆盖治疗、护理、康复等各个环节。书中特别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推荐的脑卒中识别方法——FAST原则:

  F面部(Face):请患者微笑,观察一侧面部是否没有表情、僵硬或者眼睑、嘴角下垂。

  A上肢(Arm):请患者将双臂抬高平举,观察一侧手臂是否无力而下垂。

  S言语(Speech):请患者重复一个简单的句子,观察其发音是否清晰、语句是否准确。

  T时间(Time):当出现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时,需要立即就医!正确记录发作的时间并告知接诊的医护人员或者急救人员。

  健康知道

  女性卒中风险更高

  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关注女性的卒中风险”。在我国,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

  世界心脏联盟理事、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中国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指出,房颤 (心房颤动)是卒中高危因素,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但目前我国的医生和患者对卒中预防缺乏足够的认知。胡大一教授说,房颤导致的卒中可预防,抗凝治疗最有效。阿司匹林是我国目前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使用广泛的抗栓药物,但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不是抗凝药物。近年来,多个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可降低卒中及体循环栓塞风险55%。虽然这些药物大多已在我国被批准用于房颤卒中预防,但我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教授指出,我国卒中患者中,女性合并房颤的比例高于男性,男性卒中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3位,女性排名第2位,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避孕药的使用、接受激素替代疗法和荷尔蒙的改变等因素,都会增加女性的卒中风险。

相关阅读: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为您揭开脑卒中之谜

脑卒中治疗原则介绍

预防脑中风有什么措施

哪些药物治疗脑卒中效果好

相关标签
卒中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