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男性就容易利用不良生活方式来“发泄”,长此以往,健康更加“脆弱”。在10月28日世界男性健康日来临之际。
现如今,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男性就容易利用不良生活方式来“发泄”,长此以往,健康更加“脆弱”。在10月28日世界男性健康日来临之际,男科专家表示,我国男性健康问题发生率高,就诊率、治疗率低,慢性病患者尤其应当警惕男科疾病发生。
男科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据统计,全球约40%的男性罹患不同程度的男科疾病,而在我国,仅一成病人前往男科中心或泌尿外科就诊。“大家在咳嗽时会到呼吸科看病,胃不好会去消化科,为什么有了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却不看男科?”专家表示,尽管男科疾病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夫妻关系,应避免“讳疾忌医”,实现早诊早治。
“男性健康,一般特指男性生殖健康,包括生殖系统的解剖和功能正常。从大健康的角度来说,男性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正常。”专家说,从婴儿时期开始,人们一直在和生殖系统疾病作斗争。“中老年男性的健康问题主要和衰老相关。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多病共存,如果身上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会拖整体健康的‘后腿’,因此在治疗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同时,要维护好生殖健康。”
专家介绍,男科疾病是整体健康的“晴雨表”,12%的糖尿病、8%的高血压和很多其他慢性病的第一个症状就是生殖系统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的血管比较细,神经比较敏感,作为身体疾病的‘警示信号’可能更加准确。”他解释。
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是男科疾病来袭?专家指出,经常感觉乏力、没有精神、出现睡眠障碍、潮热多汗等症状,都可能预示着男性生殖系统功能障碍,需要及时就诊。“要把生殖健康作为每年常规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龄、高危人群尤其要定期检查。”
男科疾病或加重慢病患者病情
数据显示,我国约一半糖尿病男性患者、30%-40%的高血压男性患者有生殖系统功能障碍。男科疾病为何经常与各类慢性病相伴发生?“这是因为发病机理一致。当血管、神经或内分泌系统受到损害时,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同样能诱发生殖系统疾病。”专家解释。
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缺乏是男性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志。体内雄激素含量降低不仅能加重糖尿病,增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造成骨质疏松,加剧抑郁焦虑,还会引起男科疾病。“很多男科疾病和心脏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存在双向关系。比如,肥胖会诱发男性生殖系统障碍,反过来,男性生殖系统障碍同样影响肥胖。当认识到这种双向关系后,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可以给病人制定更合理的方案,更有效地开展治疗。”专家说。
“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很难控制,可能是因为体内雄激素缺乏,经过激素补充后,缓解了胰岛素抵抗,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另外,不少严重抑郁、焦虑患者由于存在生殖系统障碍,发展为顽固性精神心理疾病,也需要男科的介入治疗。”专家说。
“顽固性的老年骨质疏松、顽固性的心血管疾病,这些也和男科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多学科联合诊治,可能把过去认为的顽固性、难治疾病变得简单、易治。”专家还表示,男科疾病的治疗目前也在借鉴慢病管理的观念,实现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疾病和健康的自我管理。
别把男科病当作变老的“正常现象”
全身乏力、睡眠不好、腰酸腿疼、一晚上多次起夜……这些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人老了的正常现象。专家说,中老年男性出现这些症状,通过男科中心的治疗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过去认为人老了就会排尿不好、血压升高,甚至发生脑溢血也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意识到这些不是变老后必须接受的现实,所以开始积极治疗前列腺增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专家强调,男科病正在给男性带来更轻微、更缓慢、持续性的伤害,需要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积极就诊,改善生活质量。
尽管我国男科近年来发展形势喜人,许多学术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绝大多数医院缺乏男科专业科室和人才队伍,仍是不容回避的现状。“目前在很多医院里,男科医生还是‘业余选手’,由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医生兼看男科病。”专家建议,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患者应首先选择男科科室就诊,如果医院里没有男科中心,可以到泌尿外科,选择其中兼顾男科的专家看病。
“从国内普及上来看,如何让更多男科病人得到正规的诊疗,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专家希望,不要只在10月28日这天才想到关心男性健康,应把全年365天都当作男性健康日。
关爱男性健康,也不只是男人的事。“统计显示,即使在其他疾病领域,男性的就诊率也普遍低于女性,因此,来自配偶和女性朋友的提醒和督促也是维护男性健康的重要环节。”专家说。
相关阅读:
阳痿病因
阳痿症状
阳痿怎么办
阳痿疾病诊断
阳痿治疗方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