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合理减重能预防糖尿病 但也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减重能预防糖尿病 但也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时间: 2016-06-08 14:44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娜娜

对于糖尿病,人们可是再熟悉不过了,身边常有一群糖尿病患者嚷嚷着“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还得控制体重,还让不让人活!”,听了真是哭笑不得。

摘要:

  对于糖尿病,人们可是再熟悉不过了,身边常有一群糖尿病患者嚷嚷着“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还得控制体重,还让不让人活!”,听了真是哭笑不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正呈快速增长趋势。殊不知糖尿病的发病与肥胖的高发有着莫大关系,据研究发现,肥胖与超重的人群常伴有胰岛素分泌紊乱。合理减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以及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大有好处,那么,该如何科学减重呢?

  首先,从健康角度来讲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减肥的,体重是否超标要与身高结合起来考虑。目前,常用体型判定标准是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到的结果在28以上的人就要被判定为肥胖。例如有人1米7的身高体重为83公斤,即83÷(1.7)2=28.7,那么他就属于肥胖。同样的大于等于24认为是超重,在18~23.9之间是正常体型。但是人的体型千差万别,计算公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对于肌肉与脂肪含量特殊人群(如肌肉特别发达的运动员)就需要依靠专用的人体成分分析设备去评估是否有脂肪超标了。

  其次,一旦被判定为脂肪超标就应该开始进行体重控制,减肥不是易事,饮食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增加运动是必须的,减肥就是要与人性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但是减肥所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论对于控制血糖还是减少胰岛素抵抗,减肥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建议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病人群在3到6个月内减轻体重的5%~10%。逐渐达到理想体重,并长期保持。

  提到减肥,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少吃饭,于是开始不吃东西或是只吃少量水果、蔬菜。这些方法其实都不可取。首先禁食的确可以减少能量摄入,但是这种极端的饥饿不能长期保持,在饥饿初期维持身体能量的是肝脏中的糖原,糖原的储备量比较有限,机体全面动员脂肪提供能量还要有一个过程。

  这个时候难以避免的要消耗一部分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肌肉,肌肉的重量远大于同等体积的脂肪。所以虽然体重是减轻了,但是损失的却是对人体有用的肌肉和水分。只要我们恢复原来的饮食模式,身体就会积累更多的脂肪以备下次饥饿的来临,于是就“越减越肥”了。只吃蔬菜、水果貌似降低了能量,但缺乏优质蛋白的摄入,长期以往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

  其实最适合糖尿病患者采用的减肥方法仍然是最经典的低能量均衡饮食,加上规律运动,以达到能量的负平衡,并使体重逐渐降低。例如,一个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体型肥胖,通常会按照20~25kcal每公斤标准体重来计算全天的总能量,也可以通过减少某一类能量较高的食物摄入,来达到控制总能量的目的。

  总体饮食原则就是保证适当的主食,足够的瘦肉、蛋、奶类,适当增加叶类蔬菜,少量水果,严格控制油脂与坚果,另外建议在容易发生饥饿的时间点之前适当加餐,避免过度饥饿,以至于报复性的增加进食量。当然,加餐吃的食物要计算在总的食物量中。加餐的食物可以选择酸奶、苏打饼干、水果、蔬菜等。但是应注意避免油炸、膨化食品和甜饮料。

  最后,保持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很关键。熬夜是减肥的大敌,现代人睡得越来越晚,夜间零食、加餐增加,能量摄入增加。这个时候往往活动较少,更容易积蓄脂肪。第二天起床困难,因不吃早餐导致午餐吃的更多,全天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减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想要减肥就要规律进餐、规律作息,还要规律运动。糖尿病患者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强度,保护关节。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空腹运动,尤其是使用降糖药的糖友们,更应该按时进餐,避免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另外,每日需监测体重,即使有短时间的反弹,或持续几天体重没什么变化也一定不要放弃,必要时还应做个人人体成分分析来观察是否达到了减肥目标。健康减肥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饮食与运动缺一不可,希望能对想要减肥的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

相关阅读: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怎么办


糖尿病疾病诊断


糖尿病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糖尿病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端午民俗 为健康保驾护航
端午民俗 为健康保驾护航

明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民间有种说法认为五月是“毒月”,...[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