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武汉率先构建青少年视力防控体系

武汉率先构建青少年视力防控体系

时间: 2016-06-06 14:11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娜娜

近几年来,国内中小学生近视率逐年攀升,并呈现近视“低龄化、严重化”发展趋势。为遏制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势头,在6月6日国内爱眼日来临之际。

摘要:

  近几年来,国内中小学生近视率逐年攀升,并呈现近视“低龄化、严重化”发展趋势。为遏制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势头,在6月6日国内爱眼日来临之际,武汉市教育局积极探索中小学防近工作有效途径,率先构建青少年视力防控体系。在近日举行的“国内学生视力健康宣教行”启动会上,“国内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宣布落户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同时,武汉还首度发布《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指南》,青少年近视防治不仅有了“武汉模式”,还有了“武汉标准”。

  我国学生近视呈低龄化、重度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学生近视率一直维持在高位水平,且愈发呈现出低龄化、重度化发展趋势。2014年国内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达到45.7%,中学生达到74.3%,高中生已为83.3%,大学生达86.4%。

  专家指出,近视一旦错过较好防控时机,收效就大打折扣,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眼,各种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非常高。这些并发症大都发生在眼球的后节部位,治疗难度也十分大。而目前社会上一些近视治疗手段,只是被渲染夸大的不同眼球部位上的光学矫正,对于高度近视眼后节病变并无作用,不会减少近视眼后节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专家还呼吁社会扭转“重治轻防”的错误观念,全面落实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工作。

  据了解,对于学生近视眼预防工作,教育部也一直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特别是近些年来,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完善防近责任机制、加大宣传教育、推广典型经验等举措,全力推进防近工作。

  《国内教育报》副总编辑张圣华表示,此次“学生视力健康宣教行”活动,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视力健康观,培育视力健康管理意识,动员全社会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活动以国内“6·6爱眼日”为契机,以学校为平台,号召教育阵线工作者广泛参与,开展内容科学、规范,形式丰富、多样,互动性强,受益面广的系列宣教及评选活动,将前瞻的视力健康管理理念、科学的近视防控知识,面向社会、学校、家庭及广大青少年传播,以期掀起视力健康科学文化建设的热潮,营造国内学生视力健康环境,产生积极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活动也将作为《国内健康教育促进计划》(2016—2020)的内容之一,在国内大中小学校开展。

  武汉学生视力健康教育网络实现全覆盖,转向视力健康管理

  据介绍,作为教育部防近工作实验区,武汉市教育局积极探索中小学防近工作有效途径。通过教育部简报、现场会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各区校学生防近经验,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推进各个学校扎实地做好防近工作,提高了学生视力健康保护技能,确定了92所视力健康重点监测学校,建立了一支由分管校长,保健老师,班主任,学生视管员为对象的群防群控的近万人的“视防大军”。武汉市学生视力健康教育网络实现了全覆盖,监测预警、综合干预、动态管理网络也基本建成,学生视力健康服务方向由“查病治病”“综合防治”转变为“视力健康管理”,服务内涵延伸至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的中小学生全人群和学生眼屈光发育期的全过程。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和学校、家庭、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三方共管的保障措施等一系列促进学生视力健康的基础条件初步形成。

  此外,武汉市教育局体艺卫处和武汉视防还统一编制了《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手册》《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学校工作手册》《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家长手册》《学生近视与视力健康管理》DVD科教光盘等视力健康教育资料。编制《学校班级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手册》,规范班级自主管理,落实班级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建立个人、班级、学校、区、市学生视力健康分析报告,共享《武汉市中小学生视力健康档案》,为学校、班级、学生家长提供及时的信息与干预指导建议。武汉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取得可喜成果,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已从以前显著高于国内水平降至国内平均水平以下。

相关阅读:

近视眼病因


近视眼症状

近视眼怎么办

近视眼疾病诊断

近视眼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近视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关注房颤日:高发病率、低就诊率令人
关注房颤日:高发病率、低就诊率令人担忧

随着社会老龄化,房颤患者数逐年递增。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血栓栓塞...[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