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备战二孩的妈妈 需警惕凶险型前置胎盘

备战二孩的妈妈 需警惕凶险型前置胎盘

时间: 2016-05-24 11:24  来源: 广西新闻网   编辑: 娜娜

头胎如果是剖腹产,进行二胎分娩时,有可能出现前置胎盘的风险。今年5月,蒙女士在生二胎分娩时就遇到了多个棘手问题:早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凶险型前置胎盘。

摘要:

  头胎如果是剖腹产,进行二胎分娩时,有可能出现前置胎盘的风险。今年5月,蒙女士在生二胎分娩时就遇到了多个棘手问题:早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凶险型前置胎盘。因为蒙女士之前经历过剖宫产,怀上二胎进行产检时发现胎盘位置低,盖住了子宫颈口,属于前置胎盘,后转诊来到广西某大医院,被确诊为 “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医生判断,蒙女士只能进行剖宫产,但手术时极有可能发生大出血。为保母子平安,该院集结近20名医护人员一起参与整个手术,经过近2小时努力,成功化险为夷。

  凶险孕情

  36周孕妇被查出

  凶险型前置胎盘

  今年27岁的蒙女士是南宁市宾阳县人,之前曾经通过剖宫产生下头胎,去年8月,她再度怀孕。在怀孕第36周时,她在当地医院产检发现胎盘位置低,盖住了子宫颈口,属于前置胎盘。当地医生告诉她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在生产时甚至是生产前,随时有可能大出血,轻则切除子宫,重则性命不保。

  家人很快带着蒙女士转往广西妇幼保健院诊治。该院医生对蒙女士进行了详细检查评估,确诊为严重的“凶险型前置胎盘”,需要尽快手术,但这场手术的风险性相当大。

  “凶险型前置胎盘是指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怀孕后胎盘位置低,附着在原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并合并胎盘植入。”该院产科医生介绍说,一般妇女在生产时,宝宝出生后胎盘会自己和子宫脱离,排出体外。但是胎盘植入的孕妇,其胎盘就像树根一样,深深地长到了子宫肌肉里,生产的时候胎盘无法自己脱落。如果进行人工剥离,很可能导致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部分患者需要切除子宫以挽救生命。

  力保母子

  近20名医务人员

  齐做一台手术

  “从超声及核磁检查结果看,她的子宫随时有可能破裂大出血。”蒙女士的情况引起了该院的高度重视。为了做到大人小孩都保住,还要减少出血、保留产妇子宫,该院组织了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并决定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凶险型前置胎盘术前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下剖宫产术。

  “当时进行手术时,小小的手术室里挤进了将近20名医生和护士,气氛紧张。”产科医生介绍说,这个手术由多名医生轮流上阵。先是泌尿外科专家给蒙女士做膀胱镜;接着由麻醉科医师在超声引导下,将带有球囊的导管插入到两侧髂内动脉内,就像是给血管加装一个水龙头,以减缓可能的大出血失血速度。

  打开患者的腹腔后,主刀医生发现蒙女士的胎盘已穿透到了子宫表面,动刀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医生当即决定向上延长切口,尽量避开胎盘附着的位置切开子宫。一个男宝宝被取出来后,医生立即把先前放置的“水龙头”拧紧,子宫上的血流立即减少了很多。

  经过将近2个小时的奋战,手术成功完成,整个手术中蒙女士的出血量共计2500ml,母子平安。术后第6天,蒙女士已康复出院。

  孕妈注意

  头胎若是剖宫产

  怀二孩时要当心

  据了解,高龄、第一胎剖宫产、有过流产经历等都是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正常的胎盘通常附着于子宫的后壁、前壁或者侧壁,而前置胎盘,是指胎盘下缘达到或者覆盖宫颈内口处。根据医学界相关数据,第一胎如果是剖腹产,二胎出现前置胎盘的几率会增加5倍,而前置胎盘又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子宫疤痕处妊娠,则是指第一胎剖腹产留下疤痕,怀第二胎时,胎盘着床在疤痕上,附近长出很多血管,像树根一样吸取营养,随着胎儿越来越大,疤痕很容易破裂,导致大出血。前置胎盘和子宫疤痕处妊娠同时出现,就是凶险性前置胎盘。

  医生特别提醒广大准妈妈,怀孕后首先要做到规范产检;其次要注意科学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造成难产;生产时尽可能选择顺产,避免首次剖宫产。如果您是备战二孩的妈妈,第一胎又是剖宫产,怀孕以后千万要警惕胎盘植入的可能,听从医生的建议按时做好相关检查。

相关阅读:

前置胎盘病因


前置胎盘症状

前置胎盘怎么办


前置胎盘疾病诊断

前置胎盘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凶险型前置胎盘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洗手过勤 当心“家庭主妇手”找上你
洗手过勤 当心“家庭主妇手”找上你

许多人从小就养成了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不少主妇还经常用消毒液洗手,...[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