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超20种基因参与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形成

超20种基因参与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形成

时间: 2015-06-02 16:35  来源: 广州日报   编辑: 陌希文

  近日,一位广东年轻的妈妈带着不到6岁孩子到眼科就诊,结果被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患儿妈妈称当时医生建议她给孩子戴眼镜的时候因为担...

摘要:

  近日,一位广东年轻的妈妈带着不到6岁孩子到眼科就诊,结果被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患儿妈妈称当时医生建议她给孩子戴眼镜的时候因为担心而没有听从,没想到孩子的近视度数还在增长,已经达到1000度左右。专家指出,一般学龄前儿童的近视多属于遗传,在治疗上没有肯定有效的、令人满意的方法。

  解读:超20种基因参与近视形成

  “一般人都知道近视和生活、工作环境、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眼科专家黄仲委说,他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高度近视的孩子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是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以为这才是导致孩子近视度数这么深的原因。

  “其实,这种说法对于高度近视的孩子来说多属于‘冤枉’。”黄仲委解释说,高度近视眼主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可能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双亲有一方是高度近视尤其是父母都是高度近视,是孩子高度近视的重要风险因素。有些家长想不通他们自己没有高度近视,何来“遗传”一说?但细心排查,他们双方家族里可能有高度近视的成员。

  很多高度近视患者带着厚重的眼镜,仍达不到正常的视力,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不便,都期盼着有朝一日得到治疗。很多患者或家长都寄希望于基因疗法,遗憾的是至今还不能做到。目前,对高度近视的预防主要靠优生优育,治疗上没有肯定有效的、令人满意的方法。所幸的是目前排查的近视致病基因范围正在慢慢缩小,已证实至少有20种基因参与了近视的形成。

  提醒:高度近视易并发多种眼病

  临床上,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眼轴长度超过26mm,被称为高度近视。与轻度近视不一样,部分患者,其近视屈光度数和眼球长度在一生中都会不断增加,个别患者的近视度数会超过2000度,眼轴长度超过33mm。而与一般屈光不正不一样,高度近视除了屈光度数高以外,还伴有眼底病理性改变。

  高度近视眼不仅仅影响视力,还容易发生多种并发性眼病。如果由于从小就高度近视,又没有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弱视、斜视等,而相当一部分的视网膜脱离也与高度近视有关。据他介绍,患者伴随着屈光度的增加,眼底可能发生退行性或萎缩性的病理性改变,比如随着眼睛屈光度增加,眼球拉长巩膜变薄、眼压升高,琉璃体液化、混浊,容易并发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劈裂;此外,黄斑区也可能发生漆裂纹样改变、脉络膜新生血管。若出现上述这些病理性的变化,严重者可能埋下致盲的隐患。

  事实上,只要正确对待、及时治疗,孩子还是有可能获得有用视力的。针对高度近视眼的治疗重点,有以下三点建议:

  1.父母有近视,孩子及早查

  特别是父母一方有高度近视的孩子,更应尽早给予关注,定期到眼科检查。如发现孩子有眯眼、习惯凑近看物、斜睨眼等现象,尤其要引起警惕。另外,高度近视的孩子由于视力不好,很多都不喜欢运动,身体偏瘦弱或偏肥胖。家长应鼓励这类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日常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切忌偏食,不要吃过多的甜食。

  2.及早矫正视力

  对于高度近视,目前暂无治本之法。如果确认是高度近视眼,尽管是学龄前儿童也一定要给孩子验配眼镜,千万不要误信“戴了眼镜就终生不能摘”的民间说法,以免耽误了较好的治疗时机。如果发现孩子有弱视,还要耐心做弱视治疗。

  对于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如果单眼高度近视或两眼度数相差大于200度者,适合选用隐形眼镜,也可考虑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疗法。对高于1000度、无法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极高度近视者,经医生评估合适的也可考虑做人工晶体植入术。

  3.控制屈光度增加

  由于高度近视的病理变化多数与屈光度发展是同步的,因此控制屈光度发展非常重要。在这方面,西医主要是采用抗氧化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中医则采用健脾益气补肝肾药。

  近年来,也有人尝试佩戴OK镜(角膜塑形镜,有别于通常使用的软性镜,是晚上睡觉时戴的硬性接触镜)、多焦渐进眼镜;而对屈光度增加特别快的,后巩膜加固手术也可尝试,但也只能起到控制度数增加的作用,无法治疗高度近视。

相关标签
近视
小儿近视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等季节病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夏天也开始进入中伏。天气到了一年中最湿热的...[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