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生气“气”出来的糖尿病

生气“气”出来的糖尿病

时间: 2015-02-07 17:17  来源: 今晚报   编辑: 涛子

  生气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往往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竞争性强过于自我克制,被动、顺从、不善于交往,...

摘要:

  生气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往往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竞争性强过于自我克制,被动、顺从、不善于交往,常有某种矛盾心理。具有这样性格的人,往往存在紧张、压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使情感反应被阻断,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中的血液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会导致胃溃疡。

  鉴于胃病与情绪、性格密切相关,医学界已把消化性溃疡列为心身疾病。

  生气“气”出来的糖尿病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原因,也就是说,生气也能“气”出糖尿病来。如果不良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被固定下来,导致糖尿病。因此,医学上已把糖尿病归属于身心疾病范畴。

  “气愤不平”引起高血压

  人的心与身是密切相关的整体,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影响心理,心理因素也可影响身体。例如,生气、紧张、恐惧时会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出冷汗,甚至全身发抖,血压升高等,这种现象称为心理生理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躯体的损害,引起心脏、血管、胃肠、脑等脏器的病变。因此,说高血压是“气”出来的,是有科学道理的。

  当心生气易得冠心病

  曾经有个“老鼠愤怒实验”,研究人员对关在铁笼里的大白鼠进行电击,一天两次,每次10分钟。不久之后发现,老鼠的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明显缩小,每分钟通过冠状动脉的血液明显下降。这证明了愤怒情绪是冠心病发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动脉管壁内有肌肉,而动脉管壁内的肌肉受人体交感神经指挥。在一个人愤怒的时候,脑垂体会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素分泌。而过量的肾上腺素进入血液后会造成肌肉紧张、瞳孔扩大、呼吸急促、血压增高,全身动脉管壁的肌肉会收缩,每分钟通过冠状动脉的血液就会减少,这就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长期生气要谨防癌变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具有很多诱发因素,但总体来说,和人的内在机能紊乱有关,情绪和个性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不良情绪为什么能致癌?国外很早就认为敏感、抑郁、多疑、厌世是癌症的催化剂,其可能机理是抑郁大大削弱了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机能处于低质量运行状态,当细胞突变时不易自我清除。比如有些女性癌症患者爱较真,性格内向,爱生气又不擅表达,导致植物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长期处于高度亢奋和紧张状态,反复刺激,造成靶器官,如乳腺和卵巢受伤。而很多优秀男性拼命工作、压抑自我,患胃癌与胰腺癌的较多,因为消化系统是情绪的晴雨表,很易受损。

  生气容易引发哮喘

  早在19世纪,人们就注意到精神因素可以诱发哮喘,这属于心因性哮喘。这些精神因素以生气、愤怒、恐惧、抑郁和焦虑多见。心因性哮喘发作时,病人常表现为不停地过度换气,常伴有恐惧、焦虑、躁动不安和悲观失望等情绪,同时还伴有多汗、头晕眼花、食欲减退、手颤、胸闷、气短、心悸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但无哮鸣音、缺氧等表现。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精神因素影响大脑皮层而作用于丘脑,导致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使气道反应性增高所致。

  经常生气当心患甲亢

  甲亢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高代谢症候群,以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和眼突、手颤、颈部血管杂音等为特征,严重的可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调查显示,经常生气的人患甲亢的几率较高,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生气能引起甲亢。这是因为生气会令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久而久之引发甲亢。

  女人生气会得哪些病

  生气往往会伤肝,肝经循行两胁,肝气不舒、气滞血淤、经脉运行不畅与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有些30岁左右的女性平素性格内向、抑郁,有了不愉快的事情或有一些想法的时候,往往不能通过向他人倾诉、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来排解,减轻压力。长期的压抑导致肝气郁结、经脉气机不利,经前出现周期性的乳房胀痛、头痛、失眠、情绪波动易激惹等,甚至出现闭经、崩漏或更年期提早到来。更有甚者可因肝气郁结发生肿瘤等严重后果。

相关标签
糖尿病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等季节病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夏天也开始进入中伏。天气到了一年中最湿热的...[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