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有严重低血糖史 糖尿病降糖目标可适当放松

有严重低血糖史 糖尿病降糖目标可适当放松

时间: 2014-06-16 17:07  来源: 广州日报   编辑: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3%~95%。

摘要:

  个体化治疗是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核心

  “尽管现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案,但许多患者血糖仍不能达标,并处于长期并发症的风险之下。”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2014口服降糖药病东西方论坛”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治疗已超越标准化,进入个性化时代,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等实际差异进行“量体裁衣”一体化管理,确保血糖稳定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3%~95%。

  翁建平指出:“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根本,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血糖目标对于血糖控制尤为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首先必须明确血糖控制的目标,其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013年发布的《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糖尿病诊疗路径》(以下简称《路径》)明确提出,血糖控制目标包括由患者自我监测确定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而且提出更严格和更明确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空腹或餐前血糖<6.1mmol/L,且无低血糖发生。

  不过,《路径》也重点强调,空腹血糖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基于年龄、合并症、糖尿病病程、低血糖风险、患者积极性、依从性、预期寿命等因素而进行个体化调整。“对于有严重低血糖病史、严重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并发症和病程长的患者,降糖目标值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放松;而对于降糖措施无明显低血糖或其他不良事件、病程短、无显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追求更严格的降糖目标。”翁建平表示。

  个体化治疗主要体现在用药上

  然而,医生每天要面对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每个人的病种、疾病特点、家庭环境、治疗时的状况和期望值都不尽相同。专家指出,医生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在标准化诊断的基础之上,再配合个体化的“对症下药”。

  翁建平表示,个体化治疗是指用药的个体化。个体化应建立在医生对疾病的理解上,因此个体化最准确的描述是医生对病人医疗决策的个体化,一是医生遵循目前的指南,二是结合当前整个糖尿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再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包括临床特点、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经济情况等,做出最符合疾病长期管理的方案。个体化治疗是长线过程,并不意味着这种药好,医生就一定要给患者使用。比如,在患者管理过程中,医生发现患者血脂偏高,是否一定要加降脂药呢?此时必须要结合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再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最终做出是否需加用降脂药的个体化方案。其中蕴含很多卫生经济学的概念,如健康风险管理。假如加用降脂药的患者来自农村,降脂药每天需消费八元,一年则可能将近3000元,那么患者是否可以从中真正获益呢?“当不确定性因素超过患者承受能力时,我个人认为从个体化层面来讲,此时就不应加降脂药,这就是个体化长期风险管理,即健康管理。”翁建平说。

  事实上,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的不断深入了解,以及糖尿病治疗领域循证医学新证据和新降糖药的不断涌现,可供医生和患者选择的降糖药物种类繁多,因此,如何选择最适合的一款药物,成为许多患者感到困惑的难题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长玉教授表示,与新兴的降糖药物相比,磺脲类降糖药物仍然具有显著的药物经济学优势,始终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核心治疗药物之一。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磺脲类这一经典药物也在发展,格列美脲作为第三代的磺脲类药物,具有双重的作用机制,能够生理性促进胰岛素分泌,具有更强的胰外作用,可同时有效针对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异常——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符合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但潘长玉同时指出,降低血糖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预防和减少低血糖风险或诱发的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才是最终目标。

相关标签
低血糖
糖尿病
目标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
昨日大暑入中伏 当心空调病、结膜炎等季节病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夏天也开始进入中伏。天气到了一年中最湿热的...[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