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揭示了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乳腺癌细胞比普通癌细胞更具有激活巨噬细胞(肿瘤生长“土壤”中数量最多的炎症细胞)的优势。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仍然居于**,其实肿瘤细胞就像一颗种子,要生根发芽就需要合适的土壤。研究首次揭示了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乳腺癌细胞比普通癌细胞更具有激活巨噬细胞(肿瘤生长“土壤”中数量最多的炎症细胞)的优势。
乳腺癌远处转移,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是如何发生远处转移的?这一奥秘已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宋尔卫教授团队破解。记者昨天获悉,该项研究成果在本月出版的国际肿瘤学优秀杂志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首次破解了“乳腺癌‘种子’如何破土而出”的难题。
大约有30%~40%的乳腺癌病人会出现远处转移。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刘强教授介绍,在乳腺癌各种亚型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三阴”乳腺癌发生脑、肺、肝和骨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0%、40%、20%、10%。
“肿瘤细胞就像一颗种子,要生根发芽就需要合适的‘土壤’,也就是肿瘤微环境。”宋尔卫表示,“上皮—间质转化”是乳腺癌细胞发生转移的关键步骤,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为肿瘤生长的“土壤”中数量最多的炎症细胞,也对肿瘤转移有重要调控作用。
为了解上述两者的关系,经过五年的研究,宋尔卫教授、刘强教授、苏士成博士等组成的团队,通过建立乳腺癌细胞株和人原代巨噬细胞共培养模型,首次揭示了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乳腺癌细胞比普通癌细胞更具有激活巨噬细胞的优势。
乳腺癌的“种子”既受“土壤”影响,也可反过来影响其生长的“土壤”,形成促进肿瘤转移的恶性循环。刘强指出,研究揭示,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GM-CSF以及大量肿瘤代谢产物乳酸,共同激活巨噬细胞,使得原本应杀灭肿瘤的巨噬细胞反而变成肿瘤生长的“帮凶”。
研究还发现,通过降低细胞因子GM-CSF或趋化因子CCL18的功能,能够遏制乳腺癌细胞转移。研究对乳腺癌新型靶向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尤其是对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均不敏感的三阴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