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许菲莎主任医师提醒,耳、鼻、咽喉三个器官彼此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都会相互影响。因此,若出现相对应疾病症状应及时就诊
秋冬季气候干燥,冷暖多变,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夜生活不规律,很容易导致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易引发过敏性鼻炎、鼻出血、慢性咽炎、突发性耳聋等秋冬季高发耳鼻咽疾病。
成都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许菲莎主任医师提醒,耳、鼻、咽喉三个器官彼此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都会相互影响。因此,若出现相对应疾病症状应及时就诊。
为什么秋冬季是耳鼻喉病的高发季
因为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鼻腔粘膜及咽部粘膜易干燥,从而影响了鼻腔阻塞,气道阻力增加,病人时常张口呼吸,引起咽喉部及气管、支气管、慢性炎性改变。
如果有慢性鼻炎的患者,因鼻阻塞加重而导致鼻窦 窦口进一步阻塞,引流不畅,更加重了鼻窦粘膜的炎性反应,鼻窦纤毛排泄功能障碍,所以秋冬季节易导致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慢性咽喉炎等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加重。
另外由于鼻炎的加重一部分患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致分泌性中耳炎、中耳乳突炎、急性中耳炎等。
要注意哪些疾病?
过敏性鼻炎
许菲莎主任医师表示,对于冬季高发的过敏性鼻炎,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并进行有效防范。
过敏性鼻炎的易发人群多为儿童及中青年人,老年人较少,全年龄段都可能患病。其主要症状为鼻塞、打喷嚏、流清鼻涕等,重则鼻痒、眼痒、头昏脑胀影响患者睡眠、呼吸、学习和工作。
重症患者如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如支气管哮喘、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
鼻出血
许菲莎主任医师介绍,因秋天鼻腔黏膜干燥,引起出血的患者增多。
儿童鼻出血多由鼻腔黏膜干燥、鼻腔炎症、鼻外伤或不良习惯如抠鼻等因素引起;成人鼻出血的原因主要有过度劳累、运动量大或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鼻腔肿瘤等。他们往往因反复出血,且出血量较大无法自行止血,而到医院进行手术止血。
鼻出血既是症状也是疾病,症状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所发的一个信号,若5~10分钟仍止不住血,首先需要考虑是否凝血功能出现问题;其次考虑少见的血液性疾病可能性,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淋巴瘤、鼻腔癌、鼻窦癌等鼻腔恶性肿瘤。
咽喉炎
当咽喉部出现异物感超过3天,或者出现咽部干燥、灼热感或者轻微咽痛,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应警惕发展成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秋冬季常见的咽喉疾病,多因气候干燥,免疫力降低引发,易反复发作。症状为咽干、口渴、咽部异物感、灼热感、发痒、咳嗽、有异物堵塞感等,通过保养和对症治疗,可减少发病次数,达到治愈。
多因风高物燥,免疫力降低引发。在秋季易反复发作,咽喉干燥发痒的情况比平时更严重,吸烟的人、用嗓过度者及老人、小孩等都是易感人群。
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感冒、熬夜或过度劳累等导致内耳血管痉挛、栓塞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内耳毛细胞损伤,被称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三大急症之一。
冬春季节高发,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发展为半聋或者全聋,还可伴随耳鸣、眩晕、耳堵塞感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秋季冷热交替明显,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一旦到达耳部,会导致耳部神经的病变,轻则出现耳鸣、眩晕,重则会诱发突发性耳聋,老人、慢性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许菲莎主任医师提醒,成人在起病10天内、儿童在起病两周内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较好时期,一个月后治疗有效率明显降低。
耳鼻喉病易发生在哪些人群?
耳鼻喉疾病的易发人群主要是儿童、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主要是因为这部分人群机体抗病能力差,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相对较差,就诊时间拖延等导致疾病进一步加重。
鼻部秋冬季节防护措施
# 清洗鼻腔
用生理盐水或洗鼻专用盐水,灌入鼻腔,重复3~5次。洗鼻可增强鼻腔的耐寒能力,同时滋润鼻腔黏膜,清洁鼻腔。可用棉签在鼻腔内部涂抹一层薄薄的红霉素软膏,使鼻腔保持润滑。
#做护鼻操
用拇指和食指掐住鼻梁,上下依次揉搓,或按压迎香穴、足三里,可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环,缓解鼻子不适症状。
秋季咽喉的护理
#屋内湿润
在居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这对咽部黏膜、皮肤、毛发有一定的滋润作用。
#多喝水
适当补充水分,罗汉果泡茶喝,或喝蜂蜜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清淡饮食
在饮食上尽量避免辛辣,多吃甘润清淡的食物。比如生梨、山楂、黄瓜等新鲜果蔬。
秋季注意预防耳部疾病
#保暖
秋季要重视保暖,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出门较好带上丝巾或帽子,护好头颈。空气质量差、大风天出门,尽量佩戴口罩。
#充分的休息
劳逸结合,不熬夜。休息不好会使免疫力下降,导致易感外邪;适量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专家提醒
及时就医是原则,因为有很多耳鼻喉疾病都是在较好治疗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发展为慢性,绝大多数认为是感冒,延误了病情,另外:加强锻炼身体,预防受冻感冒,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耳、鼻、咽喉3个器官彼此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都会相互影响。因此,如果出现反复咳嗽、鼻塞、气喘等现象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成都民生耳鼻喉医院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