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精神科 > 精神科 > 苏州苏哈医院心理咨询师于冰解码青少年“隐秘角落”

苏州苏哈医院心理咨询师于冰解码青少年“隐秘角落”

时间: 2020-07-28 15:32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志飞

正是想通了这一点,有一位找她做咨询的家长把孩子从名校转到了普通学校。那是一个热情开朗又善良单纯的孩子,名校里沉重的作业负担和同学之间的竞争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摘要:

  无安全感、自卑、习惯性把问题诉诸暴力……最近,网剧《隐秘的角落》的热播,让“边缘少年”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为什么会在花一样的年纪变得“伤痕累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力量,正在这一公共话题上倾注越来越多的关心和关注。

  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称,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儿童心理问题门诊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主动带孩子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在当下社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然而在一些专业心理咨询师看来,尽管态度积极,但大多数家长仍然不知道与孩子正确的沟通方法,因为他们总觉得孩子“错了”,却很少反思自己“错了”。

  心理咨询师于冰说,很多心理咨询往往会以家长哭丧着脸开场:“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成年人的诉求往往也很直接:孩子整天沉迷于网络,怎么办?老师整天打电话给我,怎么办?在于冰看来,这些提问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大人们看到的是孩子整天拿着手机谁也不搭理,却不愿意去深入想想,其实这只是孩子和价值观相近的朋友‘组队’的形式,因为他需要社交;大人们抱怨孩子,往往只是单纯地烦恼被‘找家长’,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于冰的观点是,家庭教育的进步,的确让大多数家长领悟到不该用指责、殴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但谈及具体要怎么做,人们往往想偷懒寻找一个现成的答案。然而,捷径往往走不通,这个答案需要家长们怀着关爱、理解和耐心,自愿成为“桥梁”“缓冲带”甚至要去“兜底”,让孩子们多尝试、多恣意一点。

  亲子矛盾出现许多新问题新动向,也和80后、90后成为“新手爸妈”相关。

  于冰主任在长期的工作经历中发现,身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过去的多子女家庭不同,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养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等到自己有了孩子,相当于从零开始积累经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遇到问题就手足无措甚至想逃避的情况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养育孩子不仅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当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就要不断地学习知识,更新观念——如果作为孩子成长的引领者,都不知道孩子心理发育的规律,等到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自然不知道怎么管,甚至可能因为错误的做法加深孩子的行为失控程度。”

  于冰把这些情况形象地表述为,家长的“旧船票”,登不上孩子这艘“新客船”。

  去除心灵杂草,

  带着希望和爱去耕耘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里,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孩子任性冷漠,拒绝试图让他(她)变化的人与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从事心理咨询多年,于冰总结出一套快速摸清青少年潜意识的独门秘籍。“家长带着孩子来,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急着想让我与孩子谈,其实,这时候语言不是最直接有效的交流途径。”

  她的方法是给孩子一张A4纸和一支笔,让对方随意涂鸦,从中解读孩子的深层心理。“有的孩子说不会画,我告诉他,我又不是美术老师,不考画技,等画完了我来解读,你才是给我打分的老师呢。”俏皮的话语和平和的态度,往往让孩子特别放松。

  也有一开始“不合作”的孩子。有个14岁的小男孩给于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他只画了一个句号,在孩子的眼神里,于冰看到的是冷漠与敷衍,却也捕捉到了渴望理解、期待沟通的光芒。于是她把A4纸对折两次,让纸上这个孤零零的句号变成了坐标轴的中心,并向小男孩解读说,这个句号并不代表终结,而是意味着他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选择将会产生千差万别的结局。“其实,解释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尊重,感受到选择的权力和生活的动力。”于冰说。

  打开心结,心理咨询师们看到了未成年人面临矛盾和冲突时产生的挣扎和反抗,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孩子们的纯净和善良,这样的心灵力量让他们对眼前的“小患者”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于冰指出,青少年的情感交流需求常常因为外力而受到阻碍。“比如,在成长过程中,‘朋辈群体’的影响非常重要,但同龄的孩子往往由于成绩的好坏被标签化:成绩优秀孩子的家长往往不愿意孩子与成绩差的孩子来往,生怕‘近墨者黑’,而‘牛蛙’(牛娃)内部也被大人们功利的眼光赋予了更多的竞争关系。这种对自然情感的扭曲很容易给个体带来压力和危机。”

  “半夜三更还有个12岁的女孩打来救助电话,她和妈妈闹矛盾,离家出走又无处可去,哭得一塌糊涂。”疫情期间,心理医师们明显感觉到,青少年打来咨询电话的比例迅速上升。据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面向全国10万青少年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半数的受访青少年认为自己情绪“憋闷”“恐惧”“紧张”,约三成受访者表示“全天离不开手机”,10%的青少年“一天什么也干不下去,就是玩游戏”。疫情迫使人们进入范围更小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导致矛盾频发;疫情也让青少年失去了相对而言丰富多彩的生活,单调的起居和更趋标准化的要求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难以言说却十分压抑的阴翳。

  今年六年级的闻闻前不久“把妈妈揍跑”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他,打通了于冰的心理咨询热线。事情的经过简单得不可思议:放学回家后,他问妈妈要手机,妈妈问了一句:“你原来不是做完作业才玩游戏的吗?”话还没说完,孩子情绪就失控了,先是拽了妈妈一下,然后又两次把妈妈打倒在地。这次咨询,令于冰难以忘怀的是孩子的哭诉:“我只是想用手机给同学发个微信,妈妈不听我解释,非说我是偷玩游戏的坏孩子。之前在学校上课,好好学习就是好孩子,和朋友一起玩就是坏孩子;现在在家,做作业就是好孩子,玩手机就是坏孩子……”于冰感慨地说,让孩子崩溃的是没有人关心他的感受,一个火星引发一场爆炸,其实体现了孩子在他人标准和自我价值存在落差时产生的不甘和愤怒。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他们本应在这两个地方培育起自由的观念、宽容的心态以及系统化建设自己的能力。然而,大多数父母倾向于把服从性作为好孩子的首要标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也更偏好输出知识和‘流水线’教育,授业多,解惑少。当标准化的答案与人自身对灵活性的要求相冲突,孩子会本能地感到迷茫,他们也许能通过手机和电脑去提取知识,获取答案,但由于还不能很好地分辨是非,也容易走弯路。”于冰认为,每个孩子都各有精彩,对于青少年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

  正是想通了这一点,有一位找她做咨询的家长把孩子从名校转到了普通学校。那是一个热情开朗又善良单纯的孩子,名校里沉重的作业负担和同学之间的竞争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进而对学习产生畏惧,而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勇敢面对问题,学习好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于是拼命地辅导和督促孩子,结果亲子关系势同水火。刚来咨询时,父子俩都有各种抱怨、不满、焦虑和担心。“其实学习成绩并不能作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甚至可以说,只有先解决了亲子关系,孩子从家庭中获得强大的心理支持,他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和学校。”于冰说,“这位家长考虑了很久,决定自己不再钻牛角尖,也不强求孩子一定要跟上名校的速度,最终把孩子转到一所普通学校。”

  从名校转到普校,如今这个孩子怎样了?于冰很欣慰:父子俩来咨询的频率明显降低了,这说明问题在缓解。在微信聊天中,得知孩子比以前快乐了很多,也更自信了,学习成绩也在慢慢提高,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了。而那位父亲说,这也是对他自己的一次“治疗”,让大人学着如何更好地和孩子相处,如何更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

  在于冰看来,学校和社会组织开设“家长学校”意义深远:“人是社会性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理念的进步,教育体系的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支撑,在这个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