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口腔科 > 口腔科 > 专家细谈关于拔牙的那些事

专家细谈关于拔牙的那些事

时间: 2016-05-17 17:31  来源: 搜狐健康   编辑: 娜娜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美丽等原因一次拔除多颗牙齿,或是拔牙前后不懂得如何护理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不适。应编辑要求,我来给大家说说拔牙那些事。

摘要: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美丽等原因一次拔除多颗牙齿,或是拔牙前后不懂得如何护理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不适。应编辑要求,我来给大家说说拔牙那些事。

  一、哪些牙齿需要拔除?

  牙拔除术的适应症是相对的。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很多原来需要拔除的病牙可以经过治疗而恢复功能,但有些情况则必须拔除,笔者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1. 牙体由于严重龋坏(“虫牙”)等使牙冠大部缺损,牙根及根周情况欠佳,不能修复。

  2. 不能用根管治疗等方法保留的严重根尖周炎病变者和没有治疗价值的晚期牙周病牙(牙齿松动厉害)。

  3. 引起邻牙龋坏或反复引起冠周炎的阻生牙。但如邻牙已不能保留,青少年应采用正牙牵引或移植该阻生牙于邻牙缺牙处。

  4. 影响功能及美观、引起疾病或创伤等的错位牙,因颌骨小没有间隙不能用正牙方法矫正;位置不正或妨碍美观和功能的多生牙;脸部肌肉较薄时拔掉智齿(就是第三磨牙,俗称“尽头牙”、“ 智慧齿”)脸部有变瘦的可能,可以作为想瘦脸的人一种简单选择。

  5. 无功能牙齿。如拔除下智齿已拔除或缺如的对应上智齿。

  6. 影响恒牙正常萌出的滞留乳牙应尽早拔,以免造成恒牙错位排列。现在儿童食物越来越精细,对口颌系统的刺激越来越小,结果往往出现恒牙已萌而乳牙赖着不走的情况。但在成人牙列中的乳牙,下方无恒牙或恒牙阻生时,如乳牙无松动且有功能,则不必拔除。

  7. 创伤。因外伤牙折裂至龈下,或同时有根折,不能保存者。骨折线上的牙,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应尽量保留。

  8. 治疗需要。因正牙需要进行减数的牙;因义齿修复的需要应拔除的牙;放疗前为预防严重并发症而需拔除的牙;良性肿瘤或囊肿波及的牙,因不能保留或因治疗需要而应拔除者。

  看了拔牙适应症,您可能已经明了为什么为了美观矫正牙齿可能需要拔除多颗牙和哪些牙齿是不需要拔除的了。

  二、什么情况下不能拔牙?

  1. 严重的高血压,血压高于180/100mmHg。

  2. 心脏病。比如:近期发生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3. 血液病。患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拔牙会因凝血因子缺乏和凝血功能障碍,而引起出血,必须拔时应在内科控制病情后。

  4.肝病、重度肝炎。这些人多有出血倾向,拔牙后可能出血不止,此种病人应在保肝治疗后,辅以凝血药物,再行拔牙。

  5. 肾病。急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

  6. 糖尿病。

  7. 甲亢。

  8. 月经期,可能引起代偿性出血和感染。

  9. 妇女妊娠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避免引起流产和早产。

  10. 恶性肿瘤。如牙被肿瘤累及,单纯拔牙可能激惹肿瘤引起扩散,一般应与肿瘤一同切除。放射治疗前,位于照射部位的患牙,应在放射治疗前至少7-10天拔除或完成治疗。在放疗期间和放疗后3-5年应禁止拔牙,以免形成放射性骨髓炎。

  11. 急性炎症期。炎症未得到控制的患者,拔牙很容易引发感染扩散。

  12. 长期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

  13. 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14. 神经精神疾患。主要为合作问题。如帕金森病,经常有不随意的活动;大脑性麻痹,有痉挛状态。一般需使用全麻,方可进行拔牙。

  拔牙禁忌症很多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例如大夫水平高,已经经过相应疾病的控制处理,可以转化为适应症。如较重的心脏病,经处理病情稳定后,拔牙仍可进 行,并且现在麻醉手段已经可以达到很好的全程镇痛效果,甚至连打麻药本身也可以做到基本无痛,再加上一般不敲、不凿不使用“暴力”、微创拔牙,无对心脏病 患者的恶性刺激,一般而言,心脏病患者如果心功能尚可是可以耐受拔牙手术的。

  三、拔牙的较好时间

  一般来说,该拔的牙应该尽早拔,这样可使病牙对患者造成的损害最小化。

  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患者,其某个牙周围有炎症,该牙作为病因牙需要拔除,但碍于感染,迟迟不拔;有的患者牙疼时想起拔牙可能当时不宜拔,可当急性炎症控 制后又不想拔了。及时在敏感抗菌药物的保护下拔除病灶牙,这样才有助于炎症局限,缩短病程(一般短于一次急性炎症发作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若过分考 虑炎症的发展阶段,认为急性炎症期不宜拔牙,则炎症继续发展,在口腔、皮肤形成瘘管,甚至形成弥散性骨髓炎、败血症等等,就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或者即使使用了大量敏感抗菌药物,但由于病灶没去,也只能控制急性炎症,使其变成慢性。一遇到抵抗力降低,感染会再次急性发作。这样,一来二去,药物的肝肾 损害就产生了。或者由于长期的慢性刺激,在患者50岁左右时最终得了牙龈癌。事实上,炎症期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如有无败血症)、手术难易程度(创伤大 小,这和医生的水平关系较大)等全面考虑决定能否拔除病灶牙。

  若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或手术复杂、损伤大,应暂缓拔牙。相反,若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手术损伤 小,此时在抗菌药物的有效控制下拔除病灶牙,有利于脓液引流,使剧烈的疼痛迅速缓解,炎症亦能迅速好转或治愈。

  糖尿病病人拔牙容易引起伤口 感染、病情加重,固然不可轻易拔牙。但对于无法保留的牙齿,因其在一定程度上与糖尿病互相影响,可促使糖尿病恶化,或者对身体有其它不良影响,例如遗留弥 散性骨髓炎、败血症等严重的后遗症或者反复用药保守治疗导致药物的肝肾损害等副反应,故应在高血糖得到控制(空腹血糖低于8.88mmol/L),全身状 态较佳者时在术前术后采取控制感染措施的情况下果断地进行拔牙,这样有助于缓解糖尿病的病情,甚至可减少糖尿病的用药量。

  另外,空腹不宜拔牙(注意保证早 餐提供足够的热量),以避免局麻时出现低血糖昏迷。还要注意减少拔牙前体力消耗。一般局麻拔牙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小,不影响糖尿病的原有治疗。糖尿病接受胰 岛素治疗者,拔牙较好在早餐后1-2小时进行。

  建议女性怀孕之前到口腔科去做一个检查,早期发现该拔的牙尽早拔除后再怀孕,以免出现上述不该拔牙时间必须拔牙的情况,就是分娩后也要三个月以后拔牙才较合适,还要考虑哺乳期用药对婴儿的影响问题。

  四、该拔的牙一次拔几颗合适?

  如患者没有拔牙禁忌症,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手术难易程度等全面考虑决定拔牙的数量。若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或手术复杂、损伤较大,可一次先拔一颗。相反,若患 者全身情况良好,手术损伤小,此时在抗菌药物的有效保护下可以多拔除几颗牙,甚至全部该拔的牙,这样可以缩短病程、减少用药(省钱、省事和尽量避免药物对 肝肾的损害)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说就是有咬合功能的,分左右两侧两次拔除,否则甚至可以一次全拔(无痛的情况下一次拔1颗和一次拔全口没区别)。笔 者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就曾经遇到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大爷,一口烂牙根,牙周溢脓,就果断地一次拔除,由于去除了病灶,患者口腔情况很快改善,一月后就镶上了 满意的全口牙。

  五、拔牙前、拔牙时和拔牙后如何更好的配合医生?

  拔牙前

  1. 较好先吃点东西。空腹拔牙易出现晕厥现象,并且拔牙后吃东西也不舒服。

  2. 较好先仔细刷下牙,拔牙后24小时是不能刷牙漱口的。.

  3. 对于拔牙后容易出现感染的(比如局部本身就有感染、困难拔牙手术)的患者较好术前就吃上敏感的抗菌药物。

  拔牙时

  放松心情,与医生配合好就OK。

  拔牙后

  1. 拔牙后创口上的纱布或棉球,需咬0.5-1小时后才能吐去,24小时内唾液内有少量血液属正常现象。

  2. 拔牙后可取半卧位休息,不要平卧,不能马上洗热水澡,以免创口出血。

  3. 拔牙后2小时才能饮食,1-2日内可吃流质或半流质,不吃过硬、过热的食物,不能用吸管进食以免口内负压使创口内的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

  4. 拔牙后24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不饮酒、不吹乐器、不吮吸舌舐或用手指触摸创口、不漱口以免拔牙创内的血凝块脱落出血。

  5. 麻醉药效消失后,拔牙创口略有疼痛,一般不需服药。若有发热、疼痛剧烈、肿胀或大量出血则应及时就诊。

  6. 除了智齿与多生牙,一般成人拔牙后需安装假牙,大约拔除后2个月可去医院安装。

  7. 拔牙牙槽窝感染,多发生在术后3-4天,牙槽骨壁失去血块的覆盖而暴露,疼痛明显,伴有腐败恶臭,医学上称 “干槽症”,应马上进行治疗。

  8. 复杂拔牙伤口缝线一般可在5-6天拆除,术后可适量服用止痛、消炎药物。

  六、对拔牙的误解

  1. 拔掉一颗牙,松掉一大片。 这个观念不完全正确,拔牙后及时镶牙,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拔牙后应在半年内进行镶牙,超过半年,相邻的牙齿会向缺牙间隙倾斜,对面的牙齿会伸长。人们认为拔牙会导致周围牙齿的松动,其原因就在于牙齿拔除以后没有及时的修复缺失的牙齿或使用了不恰当的修复方式,导致周围牙齿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使其松动。

  2. 拔除智齿会使前面的牙向后倒、松动。一般来说,我们的牙齿在一生中都在不停向前移动,而位于牙列最末端的智齿拔除并不会使前面的牙齿松动。

相关阅读:

拔牙病因

拔牙症状


拔牙怎么办

拔牙手术步骤

拔牙术前须知

相关标签
拔牙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