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五官 > 耳鼻喉科 > 深度剖析令人云里雾里的鼻中隔偏曲

深度剖析令人云里雾里的鼻中隔偏曲

时间: 2016-06-06 16:58  来源: 搜狐健康   编辑: 娜娜

许多人在体检时得知:“鼻中隔偏曲了”,被弄的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鼻中隔偏曲到底是怎么回事?鼻中隔怎么就偏曲了呢?需不需要治疗?怎么治疗?

摘要:

  许多人在体检时得知:“鼻中隔偏曲了”,被弄的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鼻中隔偏曲到底是怎么回事?鼻中隔怎么就偏曲了呢?需不需要治疗?怎么治疗?现在笔者就来告诉大家有关鼻中隔偏曲的一些知识。需要说明的是,鼻中隔偏曲其实在正常人群中非常常见,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鼻中隔偏曲。

  中隔偏曲的常见原因

  1、鼻外伤:这种原因最常见,有时候即便鼻部轻微的损伤都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有的人会问,在我的记忆力鼻子没有受过伤,但为什么鼻中隔还偏曲呢?这是因为,许多发生在儿童期的鼻部损伤,外伤史多被遗忘,而且小时候磕磕碰碰的事情太多了。因组成鼻中隔的各个部分尚在发育阶段,故儿童期鼻部症状多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鼻中隔各部分的增长和骨化而出现鼻中隔偏曲。

  2、发育异常:鼻中隔在胚胎期由几块软骨组成。在发育生长和骨化过程中,若骨与软骨发育不均衡或骨与骨之间生长不均衡,则形成畸形或偏曲;在相互接缝处形成骨棘或嵴,形成鼻中隔偏曲。

  3、鼻腔或鼻窦肿瘤:一些生长较为缓慢的鼻腔或鼻窦肿瘤,如骨化纤维瘤、鼻息肉等,其他如鼻窦囊肿等,生长比较大时,可挤压鼻中隔,导致鼻中隔偏曲变形。

  鼻中隔偏曲的症状

  其实很多人的鼻中隔偏曲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所以一般也不会去看医生,较重的偏曲可以出现下列症状:

  1、鼻塞:为鼻中隔偏曲最常见的症状,多呈持续性鼻塞。“C”形偏曲或嵴突引起同侧鼻塞,对侧鼻腔长期承担主要通气功能,鼻黏膜持续处于充血状态而出现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进而出现双侧鼻塞。“S”形偏曲多为双侧鼻塞。鼻中隔偏曲患者如患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时则鼻塞更重,且不容易康复。鼻塞严重者还可出现嗅觉减退,还因为鼻中隔偏曲引起睡眠打鼾

  2、头痛:头痛也是鼻中隔常见的症状,许多不明原因的头痛其实就和鼻中隔偏曲有关,其原因是偏曲部位压迫下鼻甲或中鼻甲,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鼻塞重的时候头痛也重。鼻腔滴用血管收缩剂或应用表面麻醉剂后,则头痛减轻或消失。这也可以作为明确头痛是否是鼻中隔偏曲引起的证据。

  3、鼻出血:鼻中隔偏曲常见的并发症。鼻出血部位多见于偏曲的凸面或棘、嵴处,因该处黏膜张力较大、且薄,直接受气流及粉尘刺激,黏膜干燥结痂,易发生糜烂,加之鼻中隔软组织血供丰富,故较容易出血,擤鼻、挖鼻或低头用力常为鼻出血诱发因素。

  4、邻近器官受累症状:如高位鼻中隔偏曲妨碍鼻窦引流,可诱发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可影响咽鼓管通气引流,则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鼻中隔偏曲需要做哪些检查

  1、前鼻镜检查:可以显示鼻中隔弯向一侧还是两侧,鼻腔大小等。鼻中隔凸可能伴有黏膜充血、糜烂,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对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有重要意义。

  2、鼻内镜检查:鼻内镜下检查使鼻中隔偏曲的检查和诊断更为准确。鼻腔前部表面麻醉后,用0°、30°硬性鼻内镜观察。然后,在充分收缩鼻黏膜后检查鼻腔深部。观察鼻中隔与鼻腔、鼻道和鼻甲的解剖结构关系及对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产生的影响。

  3、鼻窦CT扫描:参考水平位和冠状位CT鼻窦扫描,在了解鼻中隔偏曲形态的同时,可清晰观察鼻中隔与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并了解鼻中隔形态异常与鼻窦疾病的相关性。

  什么样的鼻中隔偏曲需要手术治疗

  有如下情形之一者即应予以手术治疗:

  1、鼻中隔偏曲引起长期持续性鼻塞,影响生活者;

  2、鼻中隔偏曲引起的反复鼻出血者;

  3、鼻中隔偏曲引起反射性头痛者;

  4、鼻中隔高位偏曲影响鼻窦引流者;

  5、有鼻中隔明显偏曲并伴有过敏性鼻炎者。

  鼻中隔偏曲怎样手术

  现在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是耳鼻咽喉科非常成熟的手术。手术从鼻腔入路,全部在鼻内窥镜下进行,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矫正彻底,微创,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可以同时把鼻腔其他结构异常一并矫正如下鼻甲肥大,中鼻甲肥大等,再辅以等离子消融等手段,可以给鼻腔来一次彻底的“整容”,使鼻腔可以自由、顺畅、舒服地呼吸。

相关阅读:

鼻中隔偏曲病因

鼻中隔偏曲症状

鼻中隔偏曲怎么办


鼻中隔偏曲疾病诊断

鼻中隔偏曲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鼻中隔偏曲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