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等。
中新网长沙2月15日电 题:校企办学新模式:开启眼科人才培养新方式
记者 刘柱
据了解,15日中南大学爱尔眼科阮的一场低调的名誉,客座教授接受聘仪式,却引来了颇多的关注。而此次受聘的有国内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苏国辉,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学和视觉科学系主任彭智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和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姚克教授。
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十年国内健康服务业市场和行业格局将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而2014年将会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开端。
在如此重要的转型时期,民营医院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医疗改革浪潮?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这场受聘仪式或许是一个“开场”。
校企联手办学:试图打破眼科人才短缺现状
2013年5月,由爱尔眼科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的国内首家眼科学院——“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通过产业资本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端嫁接,搭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为国内眼科人才紧缺现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国内现有眼科医生仅3万余人,专业化程度不强,一半以上挂靠在耳鼻喉科或五官科,能够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不到1/5,临床、科研、学术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
学院院长唐仕波教授说,国内人均10-30万人才拥有一个专业眼科医生,而发达国家已达到每1-3万人一个眼科医生,相差近10倍。“眼科医生明显不足,精英人才稀缺,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长速度缓慢、学习实践平台单一,人才队伍壮大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患者需求。”
眼科临床人才的短缺,眼科临床、科研、学术复合型人才的稀缺已严重制约着眼科行业的发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眼科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是改变现存矛盾的当务之急。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中南大学与爱尔眼科的合作,正尝试着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唐仕波说。
校企联手办学:开启培养新模式
唐仕波介绍,学院可以说是科学研究与临床服务的两端,一端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成熟的医学教育,一端是实力雄厚覆盖国内24个省(市、区)的临床经验和患者资源。一端是50余家医院的人才“蓄水池”,一端是高级眼科人才的“培养皿”,两者合力为医疗行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超强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过硬的临床专业技能的眼科精英人才,真正实现学院与医院一体,医生与导师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临床与科研一体,学习与工作一体的无缝对接。
另一方面,学院不仅聘请国内乃至国际优秀的学术界领军人才、优秀科学家担任学院科研带头人,还以中南大学的标准在爱尔眼科的医疗专家中遴选一批硕博导。
学院成立以来,首批共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40人,在开展日常教学的基础上,依托“湖南省爱尔眼科研究所”致力于眼科学术研究、眼科新技术、新方法研发、眼科新药、器械、设备的研发等工作,进病房,进手术室观摩和协助治疗参与临床实践。
“学院还设置了人文科学、心理学、法律学等课程,就是为了告诉学生,除了学好技术专业,知道怎么当医生,还得学会怎么当个好医生,当一个与患者和谐相处的好医生。”唐仕波说,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懂医术,还要懂经营之道、管理之道,才能维持医院的良性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这是一种新的模式,民营企业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中来,对合作双方和患者来说都有好处,在促进眼科发展的同时,也为老百姓带来福音。”国内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告诉记者,他很乐意在这种新培养模式中去教授学生。(完)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