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1岁的小娟是安徽萧县人,常年在徐州打工。她平时除了工作繁忙外,没有什么不良习惯,可就一样——不爱吃早饭。
11月21日,徐州市中心医院医生发现一名年仅21岁的女孩胆囊里长满了石头,在将其胆囊切除后发现,里面竟然长了30多颗结石,最大的直径达到2厘米。
女孩常年不吃早饭,胃疼也习以为常
今年21岁的小娟是安徽萧县人,常年在徐州打工。她平时除了工作繁忙外,没有什么不良习惯,可就一样——不爱吃早饭。
小娟表示,自打记事起就不爱吃早饭,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平时,她经常感到胃疼,一般情况下就忍着,实在疼痛得厉害了就吃点胃药。
上周二,小娟突然又觉得胃不舒服,并随着一阵阵绞痛感。持续一段时间后,她竟难受得弯下了腰,迟迟站不起来,面色更是一片惨白。看到女儿痛苦的模样,妈妈坐不住了,赶紧搀着小娟赶到了医院。
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医生为小娟做了检查,发现她的胆囊里长满了“石头”,“胆囊里长出这么多结石并不常见,需要及时切除胆囊,防止进一步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功能”,医生这样表示。
不吃早饭是患结石的主要原因
听到女儿得了胆囊结石,小特需妈张口就问:“是不是因为她天天不吃早饭造成的?”徐州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张昕辉表示,引起胆囊结石的病因十分复杂,多为综合性因素所致。但针对小娟的情况来说,“常年不吃早饭是她形成结石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最重要原因。”
张昕辉介绍,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通常状态下以液体形式存在,当胆汁中胆盐、磷脂、胆固醇比例失衡时,胆固醇过饱和,胆固醇成为不溶性的,就会从胆汁中析出沉淀成石。一般来说,人体进餐后,胆囊收缩,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胆固醇就不会存积沉淀。但是如果早上不吃东西,胆汁酸正常的循环机制就会被打乱:在没有进食的条件下,胆汁酸无法排出,也无法充分溶解胆固醇,从而导致胆固醇的浓度增高,发生沉淀。尤其是早晨,人体经过睡眠并且十几个小时没有进食,胆囊里的胆汁最为浓稠,此时不吃早饭,胆固醇更容易沉淀结石。这和盐水中水分减少便会析出许多小盐晶的道理相似。
专家还表示,患上胆囊结石后,早期症状有疼痛、腹胀等,因为疼痛部位多在上腹,一般人都会当成是胃痛而缺乏重视。“胆囊结石病人中大约有60%的人都会以为自己是胃病,这也解释了她为什么长了结石却不自知的情况。”
11月21日上午,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张昕辉为患者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后,小娟恢复得很好,过几天就可以康复出院。
医生称经常不吃早饭危害大
不吃早饭对人体还有哪些危害呢?记者还特意请教了徐矿总院营养科科长刘莉莉。刘科长介绍,经常不吃早餐危害很多。
不吃早餐容易患消化道疾病。“人经过一夜睡眠,早晨肠内食物已消化殆尽,急需补充。如果早餐吃不好,午饭必然进食大增,造成胃肠道负担过重,导致胃溃疡、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不吃早餐还会降低大脑功能,影响注意力。刘科长说,饥饿时血糖降低,会使大脑出现障碍,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疲劳,从而影响大脑功能。
刘科长建议,一顿营养的早餐应该注意搭配齐全,保证谷物、蔬菜、肉蛋奶类和一些坚果,实在做不到这样面面俱到,也至少保证干湿结合,有干粮也有饮品。对于经常来不及吃饭的上班族来说,碳水化合物是最基本的早餐必备,不管是米饭、面条、面包、饼干,都要多少来一点,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所需。
求医小科普:胆结石发硬原因汇总
胆囊结石的发病与年龄、性别、肥胖、生育、种族和饮食等因素有关,也受用药史、手术史和其他疾病的影响。
1.发病年龄 大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其发生可能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一项调查表明,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高发与低发的分界线为40岁,各国的报道虽有一定差异,但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这一年龄段。
2.发病性别差异 近年来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性别比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方面,胆囊的胆色素结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降低胆流、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动力、使胆汁淤滞有关。
3.发病与肥胖的关系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更易患胆囊结石的原因在于其体内的胆固醇合成量一定增加,或者比较胆汁酸和磷脂相对增加,使胆固醇过饱和。
4.发病与生育的关系 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这种观点已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证明。妊娠易发生结石的原因有:①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②妊娠期的胆囊排空滞缓,B超显示,孕妇空腹时,胆囊体积增大,收缩后残留体积增大,胆囊收缩速率减小。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5.发病的地区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人胆石病患病率高,而非洲的许多地方胆石病罕见;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北和华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国家和地区间的胆石类型亦不同,在瑞典、德国等国家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而英国则碳酸钙结石比其他国家发病率高。
6.发病与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精制食物、高胆固醇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7.发病与遗传因素 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亦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凡有印第安族基因的人群,其胆石发病率就高。以单卵双胎为对象的研究证明,胆石症患者的亲属中发生胆石的危险性亦高,而胆石病家族内的发病率,其发病年龄亦提前,故支持胆石病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8.其他因素 胆囊结石的发病亦与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外营养、手术创伤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如肝硬化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为无肝硬化的3倍,而糖尿病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是无糖尿病患者的2倍。
胆囊结石成分主要以胆固醇为主,而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与脂类代谢、成核时间、胆囊运动功能、细菌基因片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邹某与周某在相识在舞厅,去年周某觉得身体不太舒服,去医院查出癌症晚期,...[详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