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
-
级别: 三级甲等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
-
级别: 三级甲等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
-
级别: 三级甲等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
-
级别: 三级甲等
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据了解,上海市大约每4万人就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每辆救护车须配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急救医生各1名。目前中心城区急救医生仅164名。
2009-2012年,全市急救系统录用医生 311名,离职 234人;去年离职42人。
为什么一个半小时,他没等来救护的120?为什么连年呼吁,120救护车问题仍无解?晨报日前报道了市民诸先生突发疾病,家人数次拨打120均被告知“没车”,最终120姗姗来迟,诸先生抢救无效去世一事,不少市民对此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日前,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长董钧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另一番隐情:“当日接线员回应"没车",并非指没有救护车,而是人手不够。因为在本市人口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区,仅有164名急救医生可供派遣承担急救任务,而在去年一年就有近四分之一的急救医生离职。”董钧表示,救护车经一个半小时抵达实属异常,但在院前急救资源紧缺的当下也非常无奈。
高峰时科室主任也上阵
“中心城区范围内,原本计划的急救医生数量要达到200人,但去年一年就有42位急救工作人员离职,算上2013年新**的、还在各医院实习的21名医生,目前也仅有185人,但新增的21名医生目前尚不能跟车参加急救任务。”董钧介绍,一辆救护车上须配备急救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和急救医生各一名,救护车随时都停在那里待命,若没有人手,救人无从谈起。”
据了解,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采取的是独立型的专职从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拥有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人员。目前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的救援任务采取“1+9”模式,“1”代表中心城区,“9”则代表9个郊县区。中心城区包括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虹口区、杨浦区、普陀区、闸北区以及浦东一小部分地区,这9块区域组成的中心城区承载了近半的本市人口,但对应的急救医生就这么区区164名。
据公开资料,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配备救护车616辆,从数据来看,在常住人口近2400万的上海,大约每4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规定的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其实救护车足够,但人手实在安排不过来,导致高峰时段病患需要排队等待。我们在急救医生上的缺口非常明显。”董钧告诉记者,目前救护车已经在现有人员状况下最大限度排满,一线急救人员都已超负荷工作,其排班已最大化至极限。“若遇到用车高峰,科室的主任、副主任也得亲自出马,甚至自己当驾驶员、担架员参与救急。”
近3年已招不到本地医生
“急救医生工作强度极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让许多医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也让不少在岗急救医生累得走人。”董钧告诉记者,除此以外,急救工作风险大,急救医生随时都会面对特殊病人、恶劣环境,心理压力陡增。然而,这些急救医生的收入待遇却没能体现出其技术和劳动的真正价值,这些都吸引不了医学院毕业生,也难以留住人才。
“**门槛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同时收入低、晋升机会低、出路低,在这样的"三高三低"的大环境影响下,不仅招不到急救医生,人才流失率也高。”董钧称:“从2000年起,我们已招不到上海本地的急救医生,**时经常要跑到海南去。”
近日,有调查显示,目前胃肠病的发病率已超两成,而且据优秀医院内科专家透露,五十岁以上的男性现在已经成为胃肠疾病最容易患上的人群,所以专家建议,45岁以上每年要进行定期检查。[详细]
级别: 三级甲等
级别: 三级甲等
级别: 三级甲等
级别: 三级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