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体检或门诊就诊的过程中,很多人告诉医生有许多症状和问题,但最后所有检查指标都正常,我们会不会想到是心身疾病引起的呢?
我国有17.5%成年人的心理疾病总患病率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超过5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者焦虑的症状;重度职业倦怠检出率是11.5%;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人体疾病包括1/3躯体疾病、1/3心理疾病和1/3心身障碍身心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的挑战。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体检或门诊就诊的过程中,很多人告诉医生有许多症状和问题,但最后所有检查指标都正常,我们会不会想到是心身疾病引起的呢?而正在发病中,患者或多或少会伴有焦虑抑郁的情况,而我们做慢病管理或者健康管理的时候,又融入了多少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健康管理手段呢?
“健康的新概念包括心理、社会、生理、以及道德观的健康,它达到完整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核心,通过影响上的认知、情绪和积累,继而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张妮说,虽然总说人类已经进入现代医学模式,实际上很多工作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
令人欣慰的是,心理健康开始社会的重视,比如,国内多地将心理评估纳入公务员入职审核,国内有120多家三甲医院开始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健康管理,一些医院还将其纳入整个门诊服务体系。而在移动健康的浪潮下,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开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民众服务。“心理学是目前具备成熟的理论体系,它具备成熟的评估和诊断模式,也具备成熟的干预治疗手段。”张妮强调。
2014年成立了京津冀卫生联盟后,北京健康管理协会联合河北及天津健康管理协会签署了云服务平台合作项目,建立了京津冀心理卫生服务平台;北京市总工会建立了职工心理服务云平台,面向整个北京市工会会员400多万职工进行服务。
此外,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协会和北京市健康管理协会2014年还共同牵头建立了大数据心理健康多中心研究,在国内建立200个国内心理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张妮透露,该项研究项目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其端口是可以与所有系统对接,为各行业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且可以对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定期发布北京市市民心理健康的数据。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我们临床医生必须要具备心身疾病诊疗能力,要求我们护理工作人员具备身心整体护理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我们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开展身心整体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