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 多因素导致慢性病人滞留三级综合医院

多因素导致慢性病人滞留三级综合医院

时间: 2012-12-14 10:13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11月中旬,被称为“急诊科女超人”的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在其实名认证的微薄上吐嘈:一位昏迷老人在急救车上辗转五家医院急诊科,未能被接治。此事引发讨论和反思。

摘要:

  近日,“‘120’拉病人连跑5家医院因急诊无床得不到收治”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市卫生局拟于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急诊工作的通知》:今后,医院急诊科以“没床没设备”拒接病人,医院拟被降级。

  北京市卫生局拟于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急诊工作的通知》。“急诊新政”将对推诿急诊患者的医院向社会公开通报批评,对不能胜任和承担急诊抢救工作的医院,卫生行政部门要重新审核该医疗机构的能力和级别,对达不到要求的医疗机构“降级、降等”。这意味着,今后,医院急诊科以“没床没设备”拒接病人,医院拟被降级。

  急诊须落实“首诊负责制”

  11月中旬,被称为“急诊科女超人”的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在其实名认证的微薄上吐嘈:一位昏迷老人在急救车上辗转五家医院急诊科,未能被接治。此事引发讨论和反思。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说:“这件事首先暴露出的是医疗道德问题。在任何情况下,急诊不能拒接病人。”

  据悉,院前急救系统(指120和999)转送患者应遵循“就近、就急、就能力”的原则并参考患者或家属的意见。根据属地管理的权责,市卫生局将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急诊工作的通知》,为确保患者进入医院后“有人管”,《通知》强调,急诊也须落实首诊负责制。

  市卫生局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说,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须及时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首诊医师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前不得转院。此外,对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的医护人员,市卫生局将对其不良行为纳入医德医风考评档案,并与医师执业资质注册和技术职称评定挂钩。

  急诊科有望实行内部分级诊疗

  不少患者挂急诊号看常见病,或者慢性病急性发作的病人,度过危险期后,仍不愿转向基层医院,滞留急诊抢救室,是让很多大医院急诊科医生头痛的问题。

  《通知》规定,各医疗机构要支持和加强急诊科建设,在急诊高峰期时调配足够力量,保障急诊运行。要优化就医流程,开辟绿色通道,按照复苏、抢救、重症和轻症分级诊疗,解决急、危、重症患者的优先救护问题。方来英说,救治病人分“轻重缓急”,一直是急诊科的工作原则。至于是否会存在一些医生担心的社会环境不允许,患者不理解等问题,方来英认为,需要执行一段时间看效果,但他认为绝大部分患者会理解,会尊重急症病人的优先抢救。

  记者采访发现,优质医疗资源过分集中、非急诊病患爱上急诊看病、转诊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公众对门急诊的认识存在误区,种种因素都加剧了急诊资源紧张的现状。

  现状:冬季急诊床位尤其紧张

  11月19日中午12点20分,实名认证的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大夫于莺(微博名为急诊科女超人)在微博吐槽,“昨晚抢救室最后一张床进来一个年轻的患者,一进门就开始做复苏,正忙着,护士叫我出去,120又送来一个意识不清的患者。

  我们没床、没设备提出让他们转送别家,可120告诉我这里已经是第五家了,都没床。看着家属欲哭无泪的脸,心理防线顿时崩塌。”这条微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市卫生局第一时间表示说,正在考虑建设北京市急救信息联网系统,把120跟医院对接,到时候医院紧急救治的床位情况将会实时传送到急救中心,并指出各大医院的急救科必须与急救人员进行衔接。

  对此,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表示,微博当中提到的现象确实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当中。好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导致了在好的医院里面急诊病人一床难求。他说,急诊资源的紧张或者宽松跟季节也有一定关系,现在是冬季,是呼吸系统及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每年这个时候各大医院急诊室一天当中的任何时候都被塞得满满当当的。

  大医院急诊普遍压床

  在许多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很多病人是叠加多种基础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少这样的老人度过急性期后依然滞留急诊抢救室,常常超过一周甚至更长时间。12月5日,记者在朝阳医院急诊科看见,这里的急诊科压床非常明显。护士告诉记者,急诊科抢救室配置16张抢救床位,但当日中午已经将床位加到了44张。

  记者在这里看到,床位一个紧挨着一个,护士站的四周也都摆满了临时添加的床位。旁边的急诊留观室也是人满为患,急诊观察室有37张床,但滞留的病人超过了一倍。在急诊输液室,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存在。输液室门内,密密麻麻地坐着前来输液的患者,门外的休息区也坐满了输液的患者。护士告诉记者:“白天还好一点,晚上门诊关了,来看急诊的人就更多了。”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患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他们中多是心衰、脑梗等老年危重患者。和大多数患者相比,躺在急诊科抢救室护士台边上的38岁患者刘先生显得很年轻。

  家属告诉记者,昨晚下班后刘先生突然感觉眩晕、并伴有呕吐不止等症状,情况紧急。送到医院后被医生诊断为脑出血。“不管是什么床,只要能住进来就安心了。”家属说。何新华坦言,有的老人患多种基础病且病情不稳定,专科病房本身床位也紧张,难以顺利接收住院。也有的老人病情稳定了,但家属不放心转到二级医院康复,宁愿继续留在急诊科。

  这种情况在中日友好医院同样存在。12月6日,记者在中日医院急诊科也看到了类似的情景,无论是抢救室还是输液室,到处都是满满当当的。张国强认为,多种因素导致复杂慢性病病人滞留在三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一是现在医院的专科越来越专,从专科到专病,对复杂的多脏器慢性疾病患者不愿收治或无力收治;二是公众对大医院盲目信赖,很多人已被明确诊断为终末期疾病,但家属不信任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其实他们需要的是安静的临终关怀,而不是待在抢救室天天靠呼吸机和高级抗生素维持。”

  张国强和何新华都表示,按照规定,急诊科原本的床位使用率指标是:抢救床24小时轮转、留观床72小时轮转,但目前这一要求“基本无法实现”。近年来,由于病人的急剧增多,急诊科正在“被无限扩张”。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