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 心理医生不能“只开药不咨询”

心理医生不能“只开药不咨询”

时间: 2014-07-22 17:22  来源: 南方日报   编辑:

新修订的《精神卫生法》中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摘要:

  据记者近日从相关方面了解到,新修订的《精神卫生法》中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然而,近日有媒体探访了几家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发现医生只是随便谈几分钟就直接给患者开药,心理咨询在门诊中变得非常罕见。

  有业内心理医生自曝称,患者多,诊费低,直接开药方便划算,很多医生更愿意去社会上的心理诊所做兼职。据了解,心理科医生每天需要接待的患者数量多达80至100人,因此,留给每名患者的问诊时间非常短暂,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即便是愿意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医生,每小时咨询费为60元,真正拿到医生手里的钱就更少了。

  而社会机构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费为每小时300元至500元,高出医院里近十倍。根据媒体调查,部分医院的心理科医生会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机构兼职做心理咨询,一些业内有名气的医生的心理咨询费可达每小时上千元。据报道,某大医院的心理医生在看了一名患者的病历,询问了病情后,建议该患者除了吃药,还需进行心理疏导治疗。而这名心理医生给患者推荐的一家社会上的心理俱乐部,负责人就是其本人。

  心理医生的上述做法,明显违反了《精神卫生法》的规定。《精神卫生法》明确,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应当建议其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就诊。否则,将被处以警告,并处5000元至10000元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如造成严重后果,责令暂停半年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执业证书或营业执照。

  从1985年到2012年,我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法律——《精神卫生法》,可谓走了27年艰辛立法路。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从2013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精神卫生法》,并没有起到对心理医生的约束作用。对于这一点,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规范。

  此外,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也亟待规范化。我国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显得异常庞大,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达1亿,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精神病问题已占国内健康问题的20%,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0%。此外,世卫组织还预测未来20年国内的这一比例将增长至25%。

  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一般药物治疗能起到60%的作用,而心理疏导的作用可以占到40%至50%,甚至更多。一般来讲,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时间至少为1个小时,通常要3个小时左右,并且大多数患者需要多次疏导。然而,从媒体的调查情况来看,医生们用在心理疏导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而与医院的心理医生“只开药不咨询”相对,最近几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大批心理咨询机构也涌现出来。然而,市场的红火却难掩心理咨询师资良莠不齐的乱象,有媒体调查发现,培训“速成”、课时“缩水”的情况并不鲜见。只需花几千元,培训20天,就可以考取资格证书上岗,穿上白大褂,聊上几句就敢称自己是心理咨询师。而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一旦走向了工作岗位,不仅是对职业本身的亵渎,更可能给咨询者造成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伤害。

  据了解,美国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求大学的专业背景,而且必须达到一定时限的实践要求,另外,还要通过资格考试。而在澳大利亚,要成为心理医生更是严格得可怕,所有心理医生的职业认证都是由APS澳大利亚心理学协会进行的,要获得这认证通常需要完成本科生4年研究生2年的学习才可以。而心理学本科生,只会选择在全州高考排名当中前3.5%的学生,入读之后更是会面对超高的淘汰率。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咨询师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制定和实施心理咨询师从业人员注册登记和继续教育制度,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在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或心理治疗专业资格证书后,应在正规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部门实习一段时间,经考核合格后再执业。

相关标签
心理医生
开药
咨询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