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正式签订“共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合作协议,在国内率先尝试启动全方位区、校战略合作。
中新网上海5月9日电 (记者陈静)上海正借鉴国际通行模式,探索一种全新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缓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这项融医疗服务、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健康产业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将确保民众不仅享受“家门口的好医疗”,还将获得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同时,医疗科研教育与民生的距离将被拉近。
9日,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正式签订“共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合作协议,在国内率先尝试启动全方位区、校战略合作。双方将借鉴国际通行的教育研究型卫生系统(AcademicHealthSystem),用5年时间,共建医疗“联合体”、医教研“结合体”以及健康服务“综合体”。
据透露,复旦大学与上海闵行区的合作,旨在探索适合国情、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路径。相关模式成熟后将在全上海推广。
据介绍,双方意欲打造的医疗“联合体”将整合包括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等在内诸多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高端资源,与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建立集团化医疗联合体。复旦大学方面不仅定期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医术精湛的专家还将实现多点执业,走入区级、社区医疗机构相关科室,担任服务主任。这意味着,区内医疗机构将贴上“优质”标签。
据悉,“看病难、看病贵”一直困扰着上海民众,一方面,浓缩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申城三级综合性大医院(俗称“三甲”医院)每日拥挤不堪,一些高级专家更是“一号难求”;而设施齐备、环境整洁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等却是“门可罗雀”。
虽然此间卫生部门一直在引导民众分层就诊,即,小病、常见病下沉至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但是,因为对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担忧等,不少民众即使伤风感冒也会到综合性大医院就诊。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当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复旦大学专家走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不仅利于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也便于把疑难杂症、危重病症向上吸引。
上海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透露,双方将成立“复旦—闵行”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研究院,并形成肿瘤、慢性病等若干研究中心,开展预防、社区健康管理等研究。她说,此间民众可亲身参与前沿医疗研究,并迅速体验先进医疗研究成果。
对区校携手打造的医教研“结合体”,桂永浩认为,这对未来医疗人才培养益处多多。他说,未来医学人才将不仅承担疾病诊疗,还应具有良好的社区管理、沟通、倾听以及人文关怀能力社区提供的教研平台有助弥补当下医科教育体系的不足。
据悉,双方还将基于闵行区居民健康大样本、大数据生物样本库,建设生命健康研究中心,整合基因技术等生命科学,探索疾病发展规律,拓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模式。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