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沈洪兵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亦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作民教授和胡志斌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国内汉族人群先天心脏畸形(congenital heart malformations,CHM)的两个全新易感位点。相关论文于近日发表在国际优秀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先天性心脏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人类出生缺陷,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先天心脏畸形可以分为3大类疾病:紫绀型心脏病、左心梗阻性病变和最常见的心脏间隔缺损,每类疾病的比例随地理区域存在极大的差异。
在过去的10年里,动物模型研究已经阐明了许多与早期心脏发育模式和分化相关的基础信号通路,例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TGF- β和Notch信号通路。已有一些研究揭示了某些形式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的遗传基础,以及心脏发布异常导致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机制。其中大部分单基因遗传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为心血管系统缺陷性综合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这些心血管系统缺陷性综合征只占先天性心脏畸形病例的25%,其余均为散发性的非综合征型。然而研究人员对于大多数散发性先天心脏畸形病例的低外显率易感性基因仍知之甚少。
在这篇文章中,为了鉴别汉族人群中与散发性非综合征型先天性心脏畸形相关的遗传变异,研究人员针对总共4,225个先天性心脏畸形病例和5,112 名非先天性心脏畸形对照人群开展了多阶段GWAS分析。鉴别出染色体1p12上靠近TBX15的rs2474937,以及染色体4q31.1上MAML3 基因中的rs1531070具有显著相关性。
新研究鉴定出了汉族人群中与先天性心脏畸形相关的新遗传区域,对于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了解汉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生的分子机制,对先天性心脏畸形风险预测和预防,以及先天性心脏畸形临床诊断、个体化治疗、先天性心脏畸形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沈洪兵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亦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作民教授和胡志斌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