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 美开发出对抗疟疾新药

美开发出对抗疟疾新药

时间: 2013-03-26 15:57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抗疟疾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其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摘要: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抗疟疾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其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领导研究的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教授迈克尔·里斯科表示,这一药物“具有阻止疟疾传播的潜力”,但在用于人类临床试验前还需接受严格的安全测试。

  这种新药名为ELQ-300。在动物实验中,它能以疟原虫的线粒体为靶标发挥作用,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寄生虫。疟原虫体内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制造DNA所需的构建模块,而新药能阻断这一过程。

  研究人员还发现,新药治疗实验鼠的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阿托伐醌。仅需阿托伐醌剂量的1/10,新药便可保护实验鼠免受蚊虫传播的疟原虫感染。此外,研究发现很难筛选出对新药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这意味着新药如果用于人类,可以在临床上应用较长时间。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如不治疗,疟疾可能中断对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威胁生命。在世界很多地区,疟原虫已经对一些抗疟药产生耐药性。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近百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求医小科普:疟疾的传播途径和潜伏期

  传染途径

  (1)通过有感染性的按蚊叮咬。

  (2)输血感染。在我国南方及国外疟疾流行区,献血者的血液可能含有疟原虫,输入病人后产生疟疾,其潜伏期比按蚊叮咬者明显短促,输血量越大,次数越多,潜伏期越短。

  (3)通过注射器感染。钟惠澜等于1938年冬季无蚊虫期间,在北平发现突然爆发流行恶性疟疾,曾收治23例,并在当时为日军服务的朝鲜人开设的吗啡、海洛因小店中的注射器内找到了疟原虫,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

  潜伏期

  由受到感染到出现发热为潜伏期。其长短取决于:①疟原虫的种类和株别。②疟原虫感染的数量。③感染的方式,例如由天然感染或人工感染,如经注射感染,是由皮下注射或输血引起。④受染者的健康状况与免疫状态。⑤是否服过抗疟药。⑥过去患疟史。

  潜伏期以恶性疟最短,一般12天。三日疟最长,平均28天。间日疟及卵形疟平均13~17天,有些间日疟虫株潜伏期长达9个月或更长。

  潜伏期末可出现前驱症状,主要有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等。

相关标签
开发
对抗
疟疾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