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医疗资讯 > 伏天饮食:生姜红糖水可治"空调病"

伏天饮食:生姜红糖水可治"空调病"

时间: 2015-07-20 10:26  来源: 扬子晚报   编辑: 涛子

  南京城入伏以来,暴晒、高温、湿热成为主题,空调也开始呼呼地转起来了。如何应对这处处让人不爽的三伏天?出现不适该怎么办?其实日常的...

摘要:

  南京城入伏以来,暴晒、高温、湿热成为主题,空调也开始呼呼地转起来了。如何应对这处处让人不爽的三伏天?出现不适该怎么办?其实日常的饮食里就有不少解决办法。

  空调病>>>

  初期喝生姜红糖水

  酷暑盛夏,不少市民喜欢整天待在空调屋里。但空调室内的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氧气得不到补充,人体便会缺氧,从而导致人体器官不能正常工作,引起内分泌紊乱。此外,空调冷风会使人体表面的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一旦周围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发热、盗汗、身子发虚等。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韩晓明说,天热不可贪凉,空调温度不可调得过低,26℃—28℃是比较合适的温度,并要适时开窗换气,要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以及大汗淋漓地进屋后直接跑到空调下面直吹。另外,晚上不宜直接吹着电风扇入睡。

  针对空调病,韩主任给出以下建议:发病初期,可用生姜数片+红糖,熬两大碗生姜红糖水,目的是发汗。在饮食上以稀饭为主,调节肠胃。如果身上出疹子,红疙瘩,可适当喝绿豆汤,以帮助解毒。可用热水泡脚,帮助出汗。多补充维生素。

  腹泻>>>

  来碗盐糖水

  韩晓明主任说,夏季养阳,阳气足,人才不易中暑,如果这个阶段食用大量的凉性食物,身体的热气发不出,被瘀住留在体内,反倒容易中暑。而相反,适当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制成的热汤,以热制热,身体发汗,将热气带出,反倒利于降温消暑,这和退烧药是一个道理。

  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成了细菌和霉菌的“乐园”。在微生物繁殖较快的夏季,市民还需格外当心“吃坏肚子”,即食物中毒。如果腹泻次数较多,可在温水中放一些盐和糖,防止脱水。若情况没有缓解或更趋严重,应去医院就诊。此外,冰冷饮品可使人体的胃肠道温度突然下降,毛细血管骤然收缩,诱发肠胃疾病。喝冷饮要适度,在选购食物时应尽量选择新鲜食品,食物的存放时间也不宜过长。尤其是放冰箱的食品,进食前一定要烧熟煮透。

  出汗多>>>

  补富钾食品

  陈杰主任说,伏天一到,整个人都变得慵懒、食欲下降,这时的饮食更不可随便,要经常补充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降暑去火,伏天才能安然度过。

  夏天大量出汗后,不要猛喝白开水,应该先喝些淡盐水。炎热的天气里,人本来就容易血钾偏低,出汗又带走大量的钠和钾。所以夏天可以多吃一些瘦猪肉、鱼、海产品、牛肉、小白菜、油菜、土豆、香蕉等都含有丰富的钾,可以适当多吃一些。

  火气>>>

  苦味食品最合适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中医认为苦味食物有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可平衡机体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等人体需要的物质,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除烦、健胃等功用。在炎热的伏天可适当的食用苦味食物。

  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 苦味的蔬菜还有莴苣叶、莴笋、生菜、芹菜、茴香、丝瓜、葫芦、瓠子,香菜、萝卜叶、苜蓿、苔菜等;苦味的干鲜果品有杏、荸荠、柚子、杏仁、黑枣、薄荷叶等;食药兼用的则有五味子、莲子心。

  食欲减退>>>

  新鲜果蔬最为清爽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时,还可以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相关标签
红糖
生姜
饮食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