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医疗资讯 > 年轻人被确诊癌症后 自杀倾向会更明显

年轻人被确诊癌症后 自杀倾向会更明显

时间: 2013-11-05 16:33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编辑: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医学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系博士DonghaoLu表示:“我们发现,在这些癌症患者中自杀的病人有22个,而预期自杀的是14个。

摘要: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疾病也相继发生。尤其是癌症。近日,一项对近800万名15岁及以上的瑞典人的研究发现,其中12669名15至30岁之间的年轻人在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后,自杀或企图自杀的风险高出60%。其中风险最高的是第一年确诊后立即出现自杀行为比非癌症患者高出1.5倍(150%)。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医学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系博士DonghaoLu表示:“我们发现,在这些癌症患者中自杀的病人有22个,而预期自杀的是14个;企图自杀的有136个,而预期自杀的是80个。这相当于12,669名年轻癌症病人中又额外多出64个额外的自杀患者。

  DonghaoLu 说:“据我们所知,这是迄今为止业界第一次深入研究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在诊断癌症后如何看待自杀行为的研究。鉴于年轻人在应对压力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当面对重大厄境例如确诊癌症时,他们比成年人受到的影响更加大。虽然年轻癌症病人自杀行为的绝对风险值在癌症患者之中是适中的,但是仍需要我们支持和仔细的监护这些脆弱的年轻人。”

  DonghaoLu博士和他来自瑞典、冰岛和美国的同事们使用了瑞典的人口普查、医疗和其他记录遵循了在1987年和2009年之间的15岁及以上的7860629名瑞典人的调查记录数据。研究人员考虑了精神病史,并且他们也更加严密关注在被诊断出患有子宫颈癌或宫颈癌前兆(相当于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或CIN3)的女性在自杀行为上的差异。

  在平均为17.4年的随访中,近800万人中有自杀行为的有105868个案件。12669名癌症患者中,男性患者自杀成功人数比女性高(16比6),而女性患者自杀不遂的人数比男性高(82比54)。虽然有精神病史的癌症患者群体与有精神病史的未患癌症群体试图自杀的概率更高,但是这两个群体的自杀风险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精神疾病治疗,如使用抗抑郁药,这可能有助于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除了甲状腺癌、睾丸癌以及黑色素瘤(这个年龄的患者预后较好),大部份癌症在被确诊后患者的自杀风险都会上升。尽管如此,这项推理(预后较好的癌症其自杀风险不会上升)在宫颈癌上却不成立。绝大多数的患者被诊断患有这种疾病是在20-29岁之间的,可以预计生存时间超过5年。但是自杀风险要高出3倍,在确诊后的第一年自杀行为的风险上升到增加近6倍。相比没有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的患者,确诊为患此病的癌症患者或未患癌症的女性的自杀行为的风险高出2.5倍。

  “我们尚不清楚为什么,这可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DonghaoLu博士说:“一个潜在的原因可能是涉及到治疗的效果,如:更年期症状和淋巴水肿(宫颈癌手术后的淋巴水肿),这可能导致情绪困扰问题,但是,这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研究中的自杀行为风险增加的原因,由于在我们的研究中,只观察到确诊的第一年内有四分之一的自杀行为的个案经历了手术。”

  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有自杀倾向的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患者或宫颈癌患者对某些个体特征或健康行为方面的交流分享导致。但研究结果似乎表明这并不能完全解释风险的增加,因为有一个对比鲜明的格局,宫颈癌患者与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的患者自杀风险对比如下:宫颈癌患者自杀风险在确诊后的第一年内自杀风险最高,然后逐步下降;而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患者在确证后的自杀风险是不变的。

  DonghaoLu博士的结论是:“只有一小部分癌症患者在确诊后就自杀或企图自杀,但是,自杀行为可以被看做是在被确诊癌症后极端情绪压力下的临床变现,我们相信,明显的自杀风险很可能仅仅代表这些年轻的癌症患者经受精神折磨的冰山一角。研究强调了在包括对这些病人临床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的必要性,尤其是那些已经存在精神疾病,或是预后较差的患者。作者指出,在对患者的护理中这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包括专业医务人员和心理专家,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工作者。

  据报道,成年人癌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增加,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方便确认什么因为可以对癌症确诊导致的严重压力起到作用,哪些患者可能自杀风险较高,从而用什么办法可以降低自杀风险。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