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调查数据支持了当前**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社会印象。昨天,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 “国内儿童和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监测”披露:对东中西部6省份6482例有效样本的性
科研调查数据支持了当前**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社会印象。昨天,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 “国内儿童和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监测”披露:对东中西部6省份6482例有效样本的性别角色特征测量发现,青少年单性化 (典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双性化(兼具男性和女性气质)、未分化(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不明显)的比例各约三分之一。
科研调查数据支持了当前**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社会印象。昨天,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 “国内儿童和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监测”披露:对东中西部6省份6482例有效样本的性别角色特征测量发现,青少年单性化 (典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双性化(兼具男性和女性气质)、未分化(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不明显)的比例各约三分之一。男性青少年中,典型女性化的比例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此次科研人员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性别角色量表。如给出20个形容词,包括坚强、强壮、粗心、粗暴、严肃、文雅、慈祥、体贴、唠叨、整洁等,请受访者从中各选5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词眼,分别用于描述男性和女性。根据受访者选择,这种测量可知受访者的性别认知程度,是偏向于男性化、女性化,还是中性化。
这一项目首次涵盖6至11岁小学生人群。结果表明,小学生持二元分化的性别观念,男孩、女孩最喜欢的玩具和游戏都有明显的传统性别色彩。但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性别角色特征和意识逐渐发生变化。在**群体中,高中生和大学生典型男性化的比例从11.25%降至9.97%,而典型女性化的比例则从17.68%增至20.21%;而在女生中,从高中到大学,典型女性化比例从25.96%增至32.39%,典型男性化比例从9.43%降至5.18%。
专家表示,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既应避免传统的刻板化教育,也要引导青少年在社会环境影响中积极进行自我调节,还要适当倡导健康的“双性化”和“男性化”性别角色发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