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完成国内大洋第38航次科考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乘母船返回青岛母港,“蛟龙号”带着从南海采集回来的泥土样品回家。
前不久,在完成国内大洋第38航次科考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乘母船返回青岛母港,“蛟龙号”带着从南海采集回来的泥土样品回家,这让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中心的专家们尤其兴奋。在海洋国家实验室,来自五个国家的20多个团队正在开展 “国内蓝色药库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将从包括“蛟龙”号带回来的新化合物在内的4200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物。
“深海生物寡营养、缺少阳光、高压力,即便是获得了,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又再生的时候也是很难的。 ”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中心主任杨金波说,样品采集难、培养难严重制约海洋药物的研发,到去年底,全世界批准上市的药物有几千种,但其中的海洋药物只有13个。而与陆生药物相比,因为远离人类,深远海化合物的药性更好。
如何从4200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物?常规筛选无异是大海捞针,海洋国家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有了一个筛选“利器”,就是超算和大数据技术,先通过超算虚拟技术海选,再回到现实,用海洋国家实验室另一项新技术——高通量技术再精选一次。高通量技术每天的筛选能力达到一万个化合物以上,而且原料的使用量很少。超算虚拟加上高通量技术,彻底颠覆了海洋药物的传统研发手段,仅用两年时间,海洋国家实验室就发现了数百个具有成药前景的海洋化合物,这个成绩,相当于用两到三年就走完了过去需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据悉,海洋医药研究涉及学科范围广、科技链条长,而青岛学科完整、队伍集聚、资源便利,居于国内海洋医药研究的核心枢纽地位,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协同创新大平台,以及其所具备的海洋观测探测、海洋仪器装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洋药物研究利用等全面深厚的科研基础,将更加有利于实现“国内蓝色药库开发计划”。
据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五大科研任务之一的“透明海洋”计划为“国内蓝色药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了解,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已处于国内前列,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十多种海洋类新药当中,至少有一半来自青岛。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