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药界动态 > 多地取消输液门诊 “小感冒大输液”情况正在改善

多地取消输液门诊 “小感冒大输液”情况正在改善

时间: 2016-08-31 15:42  来源: 99健康网   编辑: 娜娜

中国每年人均8瓶的输液体量被外界称为“输液大国”。2016年,随着江苏官方在部分医院叫停门诊输液医学行为,山西长治等多地也纷纷跟进,“小感冒大输液”的畸形医疗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摘要:

  中国每年人均8瓶的输液体量被外界称为“输液大国”。2016年,随着江苏官方在部分医院叫停门诊输液医学行为,山西长治等多地也纷纷跟进,“小感冒大输液”的畸形医疗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抗生素的滥用、静脉输液泛滥等过度医疗行为在中国饱受诟病,此间,中国官方一直致力于遏制上述不合理的医疗行为,改变民众就医习惯,回归医疗普惠公益性质。

  多地取消输液门诊

  距离中国内陆城市山西长治卫生部门“取消门诊输液”通知近一个月。近日,记者走访该市主要的官办医院长治市人民医院、长治市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等多家医院发现,专用于接收门诊输液患者的大厅内,陈列柜空置,房门紧锁。长治市人民医院护士长芦飞告诉记者,每到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这里20个座位 “被挤得满满的”。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博士晏英认为,输液医学行为在民间“盛行”是被“引导”的结果,“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医院长期‘以药养医’,依靠‘多开药、多检查、大处方’来追求经收入。”晏英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治疗效果相当的情况下,一盒口服左氧氟沙星药片(消炎药的一种),价格是12元人民币,可服3天;而同样的药品,静脉注射一天的花费超过100元,“3天花费就是近400元,相当于口服药物的30倍。”

  近年来,中国政府启动的医疗体制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减少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并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水平,体现医务工作者的社会价值。取消门诊输液医学行为,亦被业界认为是上述医改行为的延伸。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7月1日起,江苏省除儿童医院外,46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成为中国第一个全面叫停门诊输液的省份。7月下旬,山西省长治市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从2016年8月1日起在该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10月1日起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儿童医院和儿科除外)。

  2016年以来,国家层面虽未作统一规定,多地官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根据媒体报道,4月7日起,福建三明市全面停止患者门诊静脉输液(儿科除外);5月1日起云南个旧市人民医院除急诊科、儿科外,叫停静脉输注抗菌药物;6月1日起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停止门诊输液:6月2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全面停止成人门诊输液(儿科和肿瘤门诊化疗等特殊输液除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门诊输液室已取消,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已取消门诊输液室,留存了一部分急诊输液室用于突发或夜间需要打“点滴”的患者。

  然而,许多取消门诊输液的医院遭遇民众多年形成的就医观念的挑战。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苏卉告诉记者,根据相关规定,经医生判断的确需输液的患者,依据其病情缓急转至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或办理住院,“不需要输液的,我们会尽力解释,大多数还是接受的。”

  “想要彻底杜绝不必要的门诊输液行为,需要从医疗制度改革的大视野来考虑。”晏英建议,政府的医疗保险要从之前的“成本补偿”角色回归到具有独立谈判功能的支付方,“如果医生乱开药,保险公司有权拒绝报销,甚至被吊销行医执照;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管理等货币价值体现;另外,还要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

  延伸阅读:过度输液的危害

  1.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2.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3.存在较大风险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4.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相关标签
输液
抗生素滥用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