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生活中我人体夜间会突发哪些急症

生活中我人体夜间会突发哪些急症

时间: 2014-12-30 13:47  来源: 生命时报   编辑:

若经常在早晨感到头晕乏力,可做24小时 动态血压监测;请配偶帮忙监督睡眠,看是否有打鼾突然停止,数秒至数十秒后鼾声又起等表现。

摘要:

  夜晚的急诊科总是特别繁忙。除了外伤,晚上猛增的急诊病人中,心脑血管 疾病急性事件,哮喘、慢阻肺急性发作,急腹症、急性胰腺炎等患者占了很大比例。由于睡梦中难以察觉症状,这些夜间突发的疾病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1.睡不好血压易升高:据统计,美国20%的心肌梗死和15%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夜间。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教授柯元南告诉记者,熬夜加班、打牌或气候突 变、心情紧张等原因,均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并可能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及血压升高。一般情况下,人的夜间血压会比白天下降10%~20%,如不降反升,并 伴有夜间多梦、心慌、易醒、小便次数多,起床后头晕、乏力等表现,就需引起警惕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许顶立教授认为,夜间高血压多由睡 眠呼吸暂停导致缺氧诱发。国人打鼾的比例是15%左右,其中20%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建议:若经常在早晨感到头晕乏力,可做24小时 动态血压监测;请配偶帮忙监督睡眠,看是否有打鼾突然停止,数秒至数十秒后鼾声又起等表现。总打鼾的人可以换个10~12厘米的矮枕头;侧睡,以减轻颈部 对气道的压迫。另外,很多人白天服用的降压药到半夜会失效,因而导致血压升高,此时应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2.熬夜易突发心脏病:伦敦帝 国理工大学心脏病学教授科威指出,大多数心脏病发作于凌晨4点左右。柯元南说,在国内,心脏病突发的高发时段是上午6点到10点,但熬夜的人可能出现心肌 暂时性缺血缺氧,发生心绞痛;夜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更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脑卒中和心梗等。许顶立补充说,肥胖且下巴短的人易因气道阻塞缺氧,在夜 晚引发心脏病。

  建议:心脏病患者要减肥、戒烟酒、多运动,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天不少于60分钟;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降低血液黏稠度,睡前服用降压药也有帮助。

  3.过敏性哮喘夜晚加剧:哮喘多发作在晚上10点至凌晨7点。一项针对8000名哮喘患者的调查显示,39%的患者每晚发作,64%的患者每周晚上 发作3次。因哮喘发作导致死亡者70%出现在夜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何礼贤说,晚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使支气管收缩加剧,诱发哮喘。被 褥、毛绒玩具、地毯、窗帘中的尘螨等过敏原也与哮喘夜晚发作有关。

  建议:哮喘发作时立即吸入气管扩张气雾剂,待病情稳定后,让病人坐起,转送医院。患者可睡前服用长效抗过敏药,并保持室内温暖,采用侧卧位睡眠,以预防哮喘发作。

  4.门窗紧闭加重慢阻肺:冬季寒冷,门窗紧闭。这使得室内空气流通减慢,湿度降低,各种呼吸道细菌、病毒繁殖速度则会加快,呼吸道感染几率增大,老人受 影响较重。英国肺脏协会胸科教授布洛姆普顿表示,76%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夜间病情加重,这可能与夜间体温下降、呼吸道气流减少有关。许顶立认为,空气 流通不好还容易造成胸闷、头晕眼花、出汗、血黏度增高,甚至出现肺心病的急性发作。

  建议:没有雾霾时,可在夜晚开窗1~2小时,但应尽量避免傍晚开窗,以防室内空气污染。

  5.半夜憋尿可能晕厥:若因天冷半夜憋尿,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毛向明提醒,特别是对老人来说,憋尿可使血压升 高、心跳加快,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猝死。如果等到实在憋不住,突然排尿则可能导致血压、心率突然下降,脑供血不足,诱发排尿性晕厥,还 可能因胸腔压力增加,血压骤然升高,导致脑出血或心肌梗死。

  建议:老人可在床边准备便盆,如起床去厕所建议先在床边小坐片刻再去,排尿时一定要慢。晚上应正常喝水,不可为避免起夜控制饮水,否则也可能因血液浓度增高而诱发脑卒中。

  6.夏天晚上需防低血糖: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本身血管调节功能就差,加上夏季天气炎热难以入睡,造成老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代谢障碍,出现血糖问题,并增加脑卒中风险。若晚上爱出汗,还可使血黏度升高等,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

  建议:夏季夜晚适度开空调,但应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如不用习惯空调,可开风扇,但避免直吹面部。此外,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快,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晚上活动量过大,以防低血糖。

相关标签
急症
人体
心肌梗死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