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视点 > 职场人员睡眠不足现象普遍 周末“补觉”隐患重重

职场人员睡眠不足现象普遍 周末“补觉”隐患重重

时间: 2014-08-13 17:37  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

近日有调查表明,国内职场人员有72%的人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睡眠时间为7~8个小时,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摘要:

  近日有调查表明,国内职场人员有72%的人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睡眠时间为7~8个小时,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预警一:七成职场人日常睡眠不足6小时

  7至8小时,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成年人每天需要保证的睡眠时间。但是,调研数据表明,72%的职场人日常睡眠仅为6小时或更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睡足8小时的只有8%。

  关于入睡时间,有63%的职场人几乎从未在晚10点之前入睡。按工作日与休息日分开分析,在工作日,12%的人在午夜零点之后才准备睡觉;而到了休息日,职场人却又在电视、上网和游戏的包围下愈发推迟睡觉时间:午夜零点之后才睡的比例升高至18%。

  此次参与调研的职场人中,78%有过失眠经历,其中21%的人经常性地被失眠困扰。而被问到“睡眠不足对身体、精神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时,最多的答案是“早晨起床困难”(55%)。23%的受访者表示白天经常哈欠不断,因缺觉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等症状。甚至有12%的受访者表示,在工作、开会甚至开车等红灯时出现过不小心打起盹来这样的严重现象。

  那么,阻碍职场人好好睡个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调研数据表明:除了睡眠环境不适等客观原因外,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恐惧等主观因素更严重。“加班”、“一直在想白天解决不了的问题”、“夜生活丰富打乱睡眠节奏”位列睡不好觉罪魁祸首前三。

  预警二:特定行业“缺觉”成习惯

  程序员的日常状态就是上班、加班、回家开夜车然后再起床上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每逢忙季深夜两三点回家,睡几个小时立马又要回公司做事?调研数据也证实,广泛流传于职场的“缺觉铁律”并不夸张。

  认为自己属于“长期晚睡”人群的“三甲”群体分别是:创业者、媒体人和IT技术人员。创业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的某互联网公司CEO刘先生在调研中表示:“自选择创业以来,四年间自己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最晚一个离开,也几乎从没过过周末。”在某媒体总编室担任夜班编辑的小阮则表示:“夜班编头版,重大新闻需长时间等待或反复斟酌是家常便饭,很难按时下班回家睡觉。”

  而认为“阶段性缺觉”是最大困扰的三个群体则分别是以项目制为主的咨询/会计业、广告/公关业和金融/投资业。毕业即进入某著名公关传播机构担任初级文案的小杨表示:“工作的‘闲时’和‘忙时’节奏天差地别,一旦有新项目就要连续加班,靠咖啡、浓茶顶到天亮,第二天上午公司几乎没人来上班,要到中午才陆陆续续过来。终于熬到项目结束,头昏脑胀的感觉还要持续很久,做这行不到一年,就觉得精力一天不如一天。”从新人到职场中坚,用睡眠时间来拼事业的现象有增无减,这种用健康透支未来的做法令人忧虑。

  预警三:八成职场人不懂如何补觉

  经常性的“缺觉”,让周末补觉成为78%职场人的选择,而这种集中补觉往往长达十几个小时。参与此次指数调研的职场人也多表示,一头睡懵了,醒来后仍感觉倦意未消、精神不振。专家提醒,这种“恶补”的做法若形成习惯,长此以往将打乱生物钟、造成睡眠节律紊乱,导致“狂睡—失眠综合征”,形成恶性循环。职场人多为脑力劳动者,选择能够放松神经的积极休息方式才是补觉正确方法。

  另一方面,虽然睡眠问题日益突出,职场人对待“缺觉”的态度却堪称轻忽。调研数据表明,为“缺觉”所苦的职场人仅有8%曾去医院就诊。其他人未选择就诊的原因包括:对睡眠障碍认识不足,认为这不是什么病,也没有深究过自己失眠的原因;虽认识到失眠的危害但不知道应看什么科室;将睡眠治疗等同于“吃安眠药”,从而谈药色变,却不知道只要在专业医师的严谨指导下,药物和用量可以有诸多安全选择。

  睡眠障碍诊疗专家马利军表示,睡不好的原因很多,也可能很复杂,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神经精神系统等疾病及心理因素都能引起睡眠问题。如仅仅是睡眠亚健康,可到神经内科或心理门诊就医;如伴随躯体不适,不可掉以轻心,需及时到相应门诊就医,以免延误。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日本特大暴雨 暴雨洪水如何自防自救

据日媒报道,受由今年第18号台风“艾涛”转成的低气压影响,日本茨城县遭到...[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