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达51%,我国人群发病率为 7.68%,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难以治愈。
一项由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朱春兰教授领衔完成的课题,近日获该省2012年度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课题组首次发现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对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功能有明显改善,可显著提高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及食管蠕动功能,降低无效食管运动(IEM)发生率,为指导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复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达51%,我国人群发病率为 7.68%,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难以治愈。目前认为有多种因素导致发病,主要是食管防御功能减弱及攻击能力增强,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和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异常是食管防御功能减弱的主要表现。
2004年~2012年,在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基金)支持下,朱春兰课题组对 147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及食管酸暴露等实验观察。课题组首先选择57名有反酸、烧心或非心源性胸痛等症状疑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一组,研究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对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动力动能和无效食管运动的影响。选择90名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疑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二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障碍特点,无效食管运动发生频度、特点、与食管酸暴露的关系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特点等。
研究结果表明,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对改善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功能有明显效果,可显著提高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对无效食管运动食管动力障碍改善率达76%;无效食管运动在胃食管反流病中较常见,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动力障碍绝大多数为无效食管运动。
求医小科普: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来说,胃内贮存着胃酸,十二指肠腔内有胆汁液,这些都是消化液,可消化进食的肉类或其他食物。胃肉天生有层象瓷器层样的粘膜屏障保护,因此胃酸呆在胃内很安全。当进食时,大量胃酸分泌消化胃腔内的食物,将胃酸中和后排入十二指肠再进一步被该处胆汁的作用继续消化直到经小肠吸收后残渣变成粪便排出。若胃液反流入食管腔,食管无瓷器样的粘膜保护层,胃酸就会腐蚀破坏食管粘膜引起糜烂、溃疡。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