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食品安全 > 吃东西上瘾可能是罂粟壳在作祟

吃东西上瘾可能是罂粟壳在作祟

时间: 2014-10-31 15:16  来源: 重庆晚报   编辑:

9月下旬以来,陕西省延安、榆林、宝鸡等多地的面皮、羊杂汤等风味小吃中,先后检测出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罂粟壳成分。一些食客吃完后,在违禁物尿检中查出呈阳性。

摘要:

  有时我们去吃火锅,小龙虾等食物的时候感觉特别的美味,那么有没有一家饭店,你隔三差五的就会去一次?要是有一点小段时间不去,就会想那个味道,那么这有可能是添加了罂粟壳。

  罂粟是提炼鸦片等违禁物的原料,罂粟壳中含有吗啡等物质,非法种植买卖、在食品中添加都被明令禁止。然而,记者近期在多地了解到,一些火锅店、小吃店为了吸引顾客,竟然大肆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同时,在调料市场和网络上,有些人公开售卖罂粟壳。

  罂粟壳当调料

  将罂粟壳作为调味品在食品中添加,在一些地方颇为流行,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记者在陕西、四川、上海等地调查了解到,一些小饭店在火锅、面皮、小龙虾等食品中添加罂粟壳,可使食客上瘾或者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

  9月下旬以来,陕西省延安、榆林、宝鸡等多地的面皮、羊杂汤等风味小吃中,先后检测出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罂粟壳成分。一些食客吃完后,在违禁物尿检中查出呈阳性。

  9月26日,宝鸡市渭滨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助公安部门调查位于宝鸡市新民路的小孟华面皮宝鸡总店,抽取面皮店及加工点的样品进行了检验,检验报告显示:抽取的复合调味粉、油泼辣子中检出了罂粟壳成分。在神木县,一家羊杂店的汤中含有罂粟碱、吗啡等多种成分,其中,吗啡含量严重超标。在延安,民警崔晓表示,发现有饭店将罂粟壳作为食品调料添加。

  罂粟壳入调料事件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曾被发现。上海市嘉定区小艾龙虾店的何涛,在用于加工小龙虾的原料中添加罂粟壳,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需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四川省一位在多家火锅店做过十多年的厨师告诉记者,餐饮店用罂粟壳作秘方是为了留住客人,一般小店用得多。“以前是把粉直接放在火锅底料里,但监管部门来查的时候都要抽取底料化验,所以,现在很多商家都把罂粟粉放进味精或者吃火锅的碟子里,这样不容易被查出来。”

  网上罂粟壳销售市场形成

  食品中添加的罂粟壳从何而来?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调料店在公开售卖,网络上罂粟壳销售市场也已经形成。

  记者来到四川省南部小镇的调料一条街。在一家名叫童记干杂店的调料店,女老板向记者介绍了一种“能把客人留下来”的香料。记者看到,这种香料就是罂粟壳。女老板说:“这个东西要提前一周预约,我们也只卖给熟客。”

  老板介绍,好一点的罂粟壳200元一斤,非常畅销,“不少小火锅店在买”。她是从成都拿的货,有专人供货,不用担心货源。

  互联网上,公开销售罂粟壳的商户更多。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罂粟壳又叫米壳,在网上搜索“米壳”,发现多家网上商店在出售。

  在一家名叫聚宝堂中药的网上商店,记者看到店面上写着“镇店之宝、米壳批发”,旁边还配了一幅火锅的图片,图片上写着“麻辣有瘾,美食中的瘾君子”,该页面还注明“拍下注明整壳或粉”,配送地显示为云南昆明。记者联系该店卖家,卖家回答说一斤297元,最便宜的一斤270元包邮。

  食用一些东西上瘾 可能是罂粟壳在作祟

  另外,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时还发现,一些店家虽然没有直接写“米壳”,但是用“缨粟增香粉”“樱粟回味粉”“樱酥”等同音字作掩饰,有的商家还直接将罂粟的图片放在页面上,配上“点滴悠香”“忘不了”“回味”等文字。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说,这种买卖罂粟壳的行为是明显的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1条规定,非法运输、买卖、储存、使用少量罂粟壳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取证难查处难

  罂粟壳是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然而,从上海到四川均发现罂粟壳入调料的现象,食品监管何以存在如此大的漏洞?

  陕西省延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协调科科长刘英表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不法摊主违法在食料中添加罂粟壳的查处上,存在取证难、查处难等困难。

  “为了掩人耳目,一些不法摊主往往将罂粟壳碾成粉末,随后将其添加进辣椒油、味精等调味品中,肉眼很难发现其中的违禁成分,闻不见、看不到是这类案件的典型特征。”刘英说。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添加罂粟壳成为一些餐饮店的潜规则,折射出我国食品市场结构失调的问题,同时还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短板。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提到罂粟,就会联想到鸦片,罂粟的壳成熟了把里面的籽去掉,放入汤中就会煮出鸦片成分。罂粟壳中的生物碱含量很少,但是我们如果长期食用就会上瘾,会导致我们慢性中毒

相关标签
罂粟
生物碱
违禁物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生鲜奶”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不要
“生鲜奶”存在安全隐患 消费者不要直接饮用

  生鲜奶,大家并不陌生,不过,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有关...[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