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区域静态管理正在成为新冠疫情防控的常规工具之一,近期我市也根据疫情传播链对风险区域进行划分,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静态管理...
当前,区域静态管理正在成为新冠疫情防控的常规工具之一,近期我市也根据疫情传播链对风险区域进行划分,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静态管理的防控政策。在区域静态管理模式下,三级医疗体系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不仅要承担好疫情防控的增量作业,同时要尽力保证本有的医疗救治服务不被干扰和削弱,这对维护疫情下的正常社会秩序至关重要。三甲医院是三级医疗救治体系中综合能力最强的一环,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精准应对静态管理下的医疗救治模式变动,构架静态管理下的医疗救治体系,为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一、静态管理下三级医疗体系的新特点和挑战
(一)线下就诊相对困难,“互联网+”医疗服务亟待完善。在静态管理政策下,管辖区居民实行“足不出户”“人不出区”,线下就诊变得相对困难。故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线上预检分诊及就诊成为静态管理模式中重要的分级诊疗体系。但疫情实战中发现,“互联网+”医院或“互联网+”专科服务等各方面建设尚缺少发展力度,并非所有三甲医院都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医院,更多则是在特殊时期紧急制定方案,提供临时线上就医服务。虽然极大缓解了居民就医困难,但也暴露出线上就医平台尚不完善,缺少技术化、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医疗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支撑,且患者不能在线上诊疗中使用医保卡付费。
(二)基层医疗能力捉襟见肘,跨区转诊实践难度大。基层医疗单位或二级医疗单位在作为医疗保障点时,承担了管控辖区内居民预检分诊的首要责任。临时医疗保障点的救治服务能力本就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在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医疗物资、医疗设施设备、就诊环境等方面更是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驻点医疗救治能力捉襟见肘。由于目前城市疫情变化较快,风险地区划分时刻发生变化,当管辖区内三甲医院无法满足特殊患者治疗需求时,向区域外上级医院转诊缺乏实践依据,目前尚无完善的跨区域就诊实施方案。
(三)正常运转与感染防控并重,院内管理压力增加。由于风险地区患者需进入发热门诊就诊,但发热门诊对于危重病人收治及抢救并不适宜,故院内危重病人仍然应该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救治。而非所有医院急诊科都能为突发事件完全划分独立区域,疫情下医疗机构需正常运转,极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普通急诊患者与风险地区危重患者交叉的情况。且除传染病医院外的综合医院等,院内通道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应对传染病隔离,由此产生出巨大的空间缺口,也成了应对院感的一大实际难题。
二、静态管理下对三甲医院的角色新定位尤为重要
随着疫情形势复杂变化,被划定为风险区域的管控街道,要求“足不出户、上门服务”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衍生出一系列管辖区居民医疗保障需求,基层医疗单位虽对管辖片区设立了临时医疗保障点,但就医需求会随着管控人群数量扩增和管控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使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及医疗物资供不应求。这导致大量有就诊需求的病人要求向上级医院转诊,三甲医院如果只保持在上级医疗体系中接诊,辖区内转诊运力将严重不足,造成居民因就诊需求不能满足,频繁拨打120求助,占用应急急救资源,更导致了风险地区居民外流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增大。另一方面,管辖区内三甲医院定位也发生了上升,由于城市疫情防控要求,对于跨区医疗治疗甚至跨省市救治工作将难以实施。管辖区内的三甲医院作为体系中综合救治能力最强的单位,为最大限度降低传播风险,对这类特殊危重病人的接诊救治尤为重要。
综合上述,居于体系顶层的三甲医院在静态管理下的诊疗定位必然发生改变。在疫情战役的重要阶段,需快速了解医院的定位变化,才能有效做出医疗模式的调整。三甲医院将医疗资源及时下沉至基层、直联到病员群众,有利于与各级医疗机构共同规范收治、转诊流程;管辖区内三甲医院在疫情期间,必须承担起各类疾病包括特殊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最大程度避免由于跨区救治难以实践等原因延误患者病情,使管辖区内部分三甲医院定位上升。三甲医院在医疗体系角色的新定位,主动下沉医疗资源或部分三甲医院上升医疗定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将三级医疗救治体系各环节联动起来,不但为管控期间梳理了救治链条,在未来“平战结合”时期也增强了整体分诊医疗的连续性。
三、静态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三甲医院主导作用的建议
(一)让三甲医院深度参与联防联控体系规划。及时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调整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制定疫情防控策略过程中,辖区内医疗资源紧张,应充分集调市属三甲医院以及委注册三甲医院,如处于“7·20”疫情中心的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等,让三甲医院深度参与到上级卫健部门的决策中,共同敲定社会面管控状态下居民就医服务工作方案,从而构架起密切配合、无缝衔接的静态管理下的医疗服务体系。结合本次疫情防控经验,加快制定完善跨区域就诊应急方案,保障管控区内特殊患者向区域外转诊通道畅通。
(二)优化“互联网+”医疗服务。鼓励三甲医院利用互联网拓展医疗空间,帮助有专科就诊需求的居民线上就医。由各专科医生24小时在线问诊,直接开具药品,在医院药房出库,通过物流快递等直接配送至小区,解决特殊时期“看病难、买药难”的重点医疗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建设市民健康云平台,实现电子病历、检验结果、居民健康档案、处方信息和电子医学影像在医联体单位内共享。同时,做好相应配套保障措施,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线上诊疗纳入医保基金支付等功能实现,落实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措施,加强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内容审核管理。
(三)整合三甲资源开展巡回医疗救治。调集市属三甲医院及委注册三甲医院医疗资源,在静态管控辖区范围内开展分片区巡诊及医疗服务指导工作,让三级医疗服务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二级医疗单位,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有效的就医服务。在管辖区内,由于疫情聚集性传播,部分街道有较多封控区域,需要大量临时驻点医疗点,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调配雪上加霜,实行三甲医院直接驻点保障制度,在管控区医疗保障点配备医护人员及专用车辆24小时驻点保障,驻点医疗组可通过社区网格员或电话问诊直接收到居民就诊需求,第一时间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筛查判断,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宣传等最基本的医疗救治服务。同时驻点医疗组可帮助基层医疗单位解决困难,完善转诊流程,避免由于与下级医疗单位脱节导致居民就医、转诊等出现困难,防止在转诊过程中的闭环防控出现漏洞。
(四)统筹医疗机构空间精细救治。在具备条件的三甲医院院内设置独立区域作为危急重症等特殊重点患者专用收治区,做好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在强化管控措施情况下,对特殊重点人群做特制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细化病人的风险等级,按照普通患者、静态管控区患者、风险地区患者三种不同人群规范化处置流程,及时调整就医方案,将患者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救治工作顺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实施到位;为避免紧急情况下出现普通急诊患者与风险地区危重患者交叉的情况,也可在院外设置紧急缓冲抢救区,配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和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心电图、基本抢救药品等设备,以保障风险地区患者紧急救治工作。
(五)建立定点救治“缓冲医院”,三甲医院全面接管。 指定医联体单位整体腾空,并由三甲医院全面接管,建设“缓冲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如在“7·20”疫情中,成华区指定韩艺轩医院整体腾空,临时改造为“缓冲医院”,负责管控区、封控区非发热患者的定点救治,并由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整体托管。在“缓冲医院”的建设中,虽为应急临时建设,但所有就诊区域按照标准方舱医院模式进行规划布局,卫健部门指派专家共同研讨,构建科学化、精细化的临时救治区域。“缓冲医院”全方位独立闭环,开诊后可迅速接诊分流患者,对于一些仅需要基本医疗救治的病人,可于指定区域就诊后,“一对一”闭环快速转运,极大提高了服务效率。主管三甲医院为定点救治医院全力配置医疗资源,院领导带队,建立医疗、护理、检验、药事、影像学、医务管理、院感、后勤、外协等多个部门专班管理“缓冲医院”,全方位保障该定点救治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设立“缓冲医院”这一探索性措施,解决了发热门诊收治力满载时管辖区患者就医问题,由于指定地点整体腾空只收治管辖区内的非发热患者,将风险区患者疫情传播及院内感染风险降至了最低。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