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权威发布 > 南京2013死亡调查:每4个死者1名是脑血管病

南京2013死亡调查:每4个死者1名是脑血管病

时间: 2014-06-23 15:10  来源: 扬子晚报   编辑:

所谓预期寿命,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的年龄。它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指的是现在出生的婴儿,将来预期能活多少岁。

摘要:

  ■专家观点

  肺癌发现时多已中晚期

  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肺癌可怕在于,发现时基本上都是中晚期。因为早期肺癌无明显症状,仅有少数肺癌患者因癌瘤刺激支气管黏膜,早期可能出现刺激性呛咳症状。绝大多数肺癌患者都是到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时才会出现咳嗽、咯血等典型症状或指关节粗大、肌无力等不典型的肺外表现。

  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的真正早期肺癌患者仅约5%,超过80%患者就诊时就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

  C 近九成死亡是因慢性病

  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也是老百姓俗称的慢性病,加上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后,占构成比接近90%。也就是说,慢性病也是死亡主要原因。

  2012年,糖尿病首次进入单病种疾病死亡前十名,去年再度“上榜”。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是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包括心梗、脑梗、急性心肌梗死、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中毒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血透病人中,至少有1/3是糖尿病引起的尿毒症;另外,糖尿病人最终有不少于25%的病人会伴有恶性肿瘤。

  ■调查数据

  七成人不知自己患糖尿病

  根据中国科学家最新的调查,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1.6%,糖尿病前期率为50.1%。 换言之,中国约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

  而且,半数成年人徘徊在糖尿病边缘,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江苏省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委、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大龙教授表示,我国的糖尿病病人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多。这些有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如不立刻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有1/3会最终走向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可调查显示,近七成患者不知自己已患上糖尿病。

  根据此前疾控部门的调查,南京地区成人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0.1%,多数病人是偶尔体检或生小病到医院查出来的;这些病人中又只有39.7%的人能及时控制好血糖。

  D 1月和12月死亡人数最多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都会将患者接回家中等待死亡。统计显示,2013年户籍居民在家中死亡占总死亡的68.5%,在医院病房死亡占总死亡24.6%,急诊室死亡占总死亡为3.2%。

  监测数据显示,春冬季节的死亡数要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其中1月、12月份死亡人数最多,达到3652、3831人,占全年死亡构成的9.81% 和10.29%。随后死亡数呈下降趋势,6月份死亡人数最少,有2665人,仅占全年总死亡数的7.16%。7、8月由于高温天气、死亡人数增加。

  ■专家观点

  天冷易引发器官衰竭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12月和1月份,由于气温偏低同时经常伴有剧烈的降温,所以心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的病人特别多,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呼衰和心衰就有可能会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的衰竭。

  一般来说5、6月份气温适宜,急诊的病人就相对比较少了,但是到了7、8月份,气温偏高,此时中暑、胃肠道疾病开始多了起来。

  特别提醒

  肺癌脑中风糖尿病,都和抽烟有关

  在这些死亡的原因当中,很多疾病都是和吸烟密切相关的,所以疾控专家表示,控烟刻不容缓。

  首先是肺癌,吸烟者各种癌症的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7—11倍,肺癌与吸烟的关系更为密切。

  其次就是脑中风,经常吸烟已经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尼古丁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细胞就不光滑了,一旦不光滑,表面一些脏东西就容易堆积起来,变成斑块,不稳定或者掉下来,小血管一栓塞就是脑梗死,或者一破溃,可以形成动脉瘤。

  还有糖尿病,在糖尿病患病人群中,大约50%是抽烟男性。国际上多项研究证实,吸烟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据了解,烟叶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主要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一方面,它会破坏人体脏器细胞,比如调节人体血糖的胰腺,当胰腺功能损伤后,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就会减弱,从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另一方面,烟草中还有一种天然成分,叫做去甲烟碱,会使血管收缩、痉挛,血供减少,让组织缺血、缺氧,同时,它也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破坏血糖的稳定。最为重要的是,吸烟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尤其是心血管等致命性强的疾病,造成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扬子晚报记者 于丹丹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