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蜱虫”这个坏家伙频上头条。
这不,“9岁女孩被蜱虫钻进头皮吸血1个月”的话题又冲上热搜。
6月3日,蜱虫夺命的悲剧还让人唏嘘——“河南信阳疑似因处理去世蜱虫病感染者遗体而造成的继发感染事件 已关联4人死亡,1人治疗中。”
小小蜱虫,有这么厉害吗?“蜱虫病”为何致死,如何传播的?夏季户外露营野餐等要如何防范?江江苏苏再来敲重点!
小小蜱虫,
有这么厉害吗?
看到今天的热搜,有人可能疑惑了, 怎么有人被“蜱”了一下,就死亡,又有人居然被“叮”上一个月……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危害吧。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
蜱的可怕之处是在于它是一种 可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生物。已知蜱可携带 83 种病毒、31 种细菌、32种原虫,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Q 热、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危害很大。
而新闻报道的河南信阳蜱虫致死的病人就是由于被蜱咬伤而 感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新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
如何传播的呢?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 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 该病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
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 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除被蜱虫叮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
感染。
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在诊治或照护病人时,暴露的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病人的
血液等体液,可以导致感染发病。
如何尽早发现可能得了
“蜱虫病”?
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应当对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一旦出现
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较好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上蜱虫病,以免错过较好治疗时机。
外出露营等,一定做好防护!
蜱的害处真是大,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它的叮咬呢?
1.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物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黏附; 要穿袜子、不要穿凉鞋; 野外归来要更衣。
3. 裸露的
皮肤、衣物和帐篷涂抹、喷洒驱避剂可维持数小时有效。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对蜱有较好的驱避效果 。儿童应按说明书使用驱避剂,但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驱避药物,3岁以下幼儿不宜用柠檬桉叶油的驱避剂;驱避剂不宜用于儿童眼、口及皮肤破损处等部位。
4. 当带宠物从可能有蜱出没的地方回家进门前,先 检查一下宠物身上是否叮有蜱。
5. 洗澡的时候特别注意自己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等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在叮咬。
6.带孩子出外回来,也要检查孩子的以上部位。
万一不慎被蜱叮咬了,
应该如何紧急处理?
若不慎被蜱虫叮咬,应在第一时间用尖头镊子贴紧叮咬部位的皮肤夹住蜱将其迅速拔出,然后用酒精或肥皂清洁被叮咬的部位。
生拉硬拽或用火烫的方式均不可取 。蜱的口器存在倒刺,生拉硬拽容易捏碎虫体或折断蜱的口器使其残留在皮肤内,增加病原体感染的风险。用 火烫也会刺激蜱释放病原体,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蜱取出后要继续观察身体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或叮咬部位发炎破溃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