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聚焦医改 > 首家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在广东省成立

首家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在广东省成立

时间: 2014-09-01 10:50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网   编辑:

2014年8月28日,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成立了全国首家医院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省二医大病救助基金”。

摘要:

  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完善和大病保险体系的建立,群众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的情况越来越少,但患有肿瘤、白血病、器官移植、严重创伤烧伤等重大疾病的贫困患者需要自负高额的医疗费用,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救助。2014年8月28日,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成立了全国首家医院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省二医大病救助基金”,定向资助在省二医就医的大病贫困患者。

  基金解决困惑问题 要把钱用在更多需要救助的病人身上

  我国目前在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大病医保方面有了很大的投入,但有些疾病在医保和新农合报销之外的自费部分数额仍相当巨大,有些没有参保的大病患者负担更是沉重“每年因贫放弃治疗的情况仍不在少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田军章院长介绍,过去医院遇到贫困的大病患者,只能被动等或者让患者找某个专项基金来资助在院的病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符合相应基金会的救助条件,“比如说基金会的钱被用来指定只能用于某项疾病或者某个个人,这个基金会就没有办法来资助这个急需救助的病人”。

  “此外,过去我们通过媒体等渠道呼吁来的救助金,可能在这个患者身上没有用完,但他可能也把钱带走了,最后这个钱可能不是用来治病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救助金没有得到最好的利用”,田军章说,限于现行的体制,医院没有办法为这些贫困的大病患者提供完全免费的治疗,但成立这个大病救助基金后,医院可以想方设法为在院的所有大病患者尽可能的募集救助资金,针对整个医院的专项基金救助的也不仅仅是个人,资助的受益面将从一个人上升到一个群体,“这样可以把钱用在更多需要救助的病人身上”。

  公立医院公益探索 大病贫困患者的新救助渠道

  对于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医的大病贫困患者来说,专项救助基金的成立,让大病贫困患者在国家医保、新农合之外,多了一个能够获得救助的渠道,田军章强调,“这是公立医院在公益救助上一个有益的尝试”。

  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谢东祥说,这类基于特定公立医院成立的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可以说是对现有医疗救助体系一个创举,据了解目前全国还没有其他医院成立类似的大病救助基金。在医院成立由第三方负责规范管理、纯公益性的大病救基金,是慈善公益组织的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行动。

  基金筹集响应热烈 各方人士积极献爱心

  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省二医大病救助基金筹备成立,即得到了全院员工、一心基金会和广大爱心企业的关注,并纷纷献出爱心,社会反应热烈。目前,已经筹集到善款善物合计达到36万元左右,其中省二医全院员工10万多元、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5万元、广州医药有限公司3万元、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 1万、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1万、广州市慈泉集团有限公司 1万、还有一爱心企业捐献了心脏瓣膜10个共计14万元。

  基金管理严格规范 确保所有善款100%用到实处

  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共同成立的大病救助基金,资金来源以社会爱心人事和企业的捐赠为主,在营运过程中不收取任何的管理费用,确保所有善款100%用于大病救助。

  该基金由双方共同管理和营运,成立由一心公益基金会、省二医和社会有关人士组成的基金管理委员会核准报批,最后由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管理和审核,定向救助在省二医就医、符合救助标准的贫困患者。谢东祥理事长指出,一心公益基金会将继续秉行一直坚持的宗旨,严格规范管理该基金,确保该基金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省二医大病救助基金的申请标准和流程将严格按照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管理规定,尽可能简化审批流程,只要符合一心基金制定救助标准的贫困患者填写申请表格,由科室严格审核后报到医院医教部,再由医教部召集基金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核准和报批,按照既定的标准发放救治基金。

  田军章院长表示,医院将和一心基金紧密合作,通过各种渠道扩大专项救助基金的知名度,争取募集更多的善款,帮助更多有需要的重大疾病贫困患者。

  仪式上,烧伤患者小汉福得到了先期1万元的救助金。

  捐款账户

  户名: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省二医大病救助基金

  账号:6704 6409 0388

  开户行:中国银行广州东山支行

  捐款热线

  联系人:钟小姐(一心基金) 020-82707917转808

  宋忠雷(省二医) 020-89168024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