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疾病要闻 > 21名新加坡中国公民证实已感染寨卡病毒

21名新加坡中国公民证实已感染寨卡病毒

时间: 2016-09-02 11:02  来源: 腾讯新闻   编辑: 娜娜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1日报道,中国外交部指出,新加坡卫生部通知中国使馆,21名在新加坡的中国公民证实已感染寨卡病毒。

摘要: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1日报道,中国外交部指出,新加坡卫生部通知中国使馆,21名在新加坡的中国公民证实已感染寨卡病毒。

  在发给路透社的声明中,中国外交部指出,受感染者健康状况并不严重,其中一些人已经康复。

  据了解,今年2月以来,中国内地已经报告了18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广东报告12例,目前无死亡病例报告。

  近期,多名东南亚国家人士在新加坡短暂逗留后感染寨卡病毒。

  马来西亚近日证实,一名在8月19日前往新加坡停留三天的女性感染寨卡病毒,为马国首例。

  马来西亚卫生部长Subramaniam Sathasivam表示,该名女性从新加坡返国一周之后出现皮疹及发烧等症状,检验尿液后呈现寨卡病毒阳性反应。Subramaniam Sathasivam称,该名女性在新加坡的已成年女儿也检验出感染寨卡病毒。

  孟加拉国政府机构1日表示,有6名孟加拉人在新加坡检测出感染寨卡病毒。

  同一天,印度外交部证实,有13名公民在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路透社询问时说:“根据新加坡使馆人员,有13个在新加坡的印度公民对寨卡病毒呈阳性反应。”

  据中新网报道,近日,新加坡首度出现孕妇感染寨卡病毒病例,而确诊病例数字也攀升到了115人。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及卫生部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新加坡东部发现了另一个可能出现群聚感染的地方,当地有三名先前的通报病例。

  新加坡卫生部长颜金勇在声明中指出,“随着时间发展,我们预期会在更多地方出现寨卡案例。我们必须基于新加坡其他地方还有寨卡传播的假设来努力行动及规划,并将控制行动的范围扩大到已出现感染的区域之外。”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福奇指出,新加坡病例激增令人担心。他说:“我认为我们必须密切观察新加坡的情况……从数起增至50、然后80,现在已经超过100起病例。”

  美国疾病与控制中心主任弗里登说:“任何时候新加坡出现任何疾病爆发,这就说明这个疾病多么难控制。”

  报道称,这是因为新加坡采取一套严密系统控制疾病,而寨卡属于须呈报的疾病。这意味着,医生必须在确诊的24小时内向政府呈报新寨卡病例。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5月18日,全球共有60 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仍然存在寨卡病毒流行,其中巴西,哥伦比亚、佛得角、萨尔瓦多、委内瑞拉、苏里南、洪都拉斯、萨摩亚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疫情情况较为严重。

  感染上寨卡病毒后会出现什么症状?

  只有约20%的寨卡病毒感染者发病,且多数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病例罕见。主要有四类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中低热,体温在37.5度-38.5度之间。

  2、皮疹。多为斑丘疹,在丘疹周围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

  3、关节痛。主要是手、足等小关节。

  4、非化脓性结膜炎。结膜有充血,但分泌物很少。

  其他感染症状还包括头痛、肌痛、全身乏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感染后多久会出现症状?

  记住这个时间:两周。如果你从疫情流行地区回来之后两周内,没有出现上述感染寨卡病毒的临床症状,那就可以说你没有被感染。目前有限的资料提示寨卡病毒潜伏期为3-12天。所以,通常暴露后观察两个星期,如果没有发病就基本没事了。

  感染上寨卡病毒后,如何治疗?

  目前尚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预防性药物或特效药。但是,其疫苗研发工作正在进行中。由于该病症状相对温和,只需对症治疗即可。主要是多休息、多饮水,减少体力活动。另外,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作为退热剂治疗寨卡病毒。

相关标签
寨卡病毒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