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精神科 > 精神科 > 你为什么睡不好?

你为什么睡不好?

时间: 2021-06-02 14:50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王林

也有一些专家指出:失眠可分为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如果患者失眠的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并且每周发生失眠的次数不少于3次,并伴有相应的心理生理影响,就可以诊断为慢性失眠了。

摘要:

  就像人不能离开水和空气一样,我们也不能不睡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编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睡眠了。

  曾经那个过年时通宵守岁,第二天还神采飞扬去拜年的少年;如今变得稍微睡不好,第二天就会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整个人看上去像是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

  既然偶尔的睡眠问题,都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如此大的损害,那么长期失眠危害自然就更大了。

  而睡眠剥夺也被认为是审讯犯人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剥夺了睡眠之后,被审讯者往往会出现幻觉,以及神志不清的状况,整个人的心理防线也很容易就会被攻破。

  我们常见的失眠问题,往往也就是因为失眠者的“自我审讯”。

  虽然我们并没有被外界剥夺睡眠的条件,但是那些困扰着我们的心理问题,往往就会挑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从白天被压抑的状态中跳出来,干扰我们的休息。

  有睡眠专家就指出:在失眠人群中,有80%左右的失眠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

  我们为什么会失眠?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定义一下心理学上所说的睡眠障碍。

  这里的睡眠障碍,全称为非器质性睡眠障碍。指的是不因为躯体疾病造成的睡眠问题。

  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惊,嗜睡等等。

  在临床上,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四条:

  1:主诉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

  2: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且持续1月以上;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质或量不满意引起明显苦恼,或影响社会及职业功能。

  在实际的诊断当中,由于以上几条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医生一般以患者的主观自述为依据,凡是表现出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都统一称为失眠。

  也有一些专家指出:失眠可分为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如果患者失眠的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并且每周发生失眠的次数不少于3次,并伴有相应的心理生理影响,就可以诊断为慢性失眠了。

  对于偶尔睡不着的情况,在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多少发生几次,只要不是长期地影响到睡眠和生活质量,那就不应该给自己贴上失眠症的标签,这样反而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会诱发后续的失眠。

  在睡眠研究领域,失眠问题被认为需要三种因素共同合作才能形成,它们分别被称作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

  易感因素可以是我们内在的遗传特征或性格特点,比如忧虑心重、做事情太认真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工作压力,突然改变的睡眠环境等等。

  这些因素决定某些人群比其他人更易成为失眠患者。

  诱发因素往往被认为是导致失眠的主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理因素,例如抑郁、焦虑、吵架、受委屈、心理压抑等等;此外工作倒班、生活不规律、过于依赖咖啡茶水等提神饮品等生物环境因素,也会诱发失眠问题。

  当易感因素与诱发因素齐全的时候,人就会发生急性失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睡不着”的情况。

  假如引起失眠的诱发因素一直存在,那么这种急性失眠,很有可能慢慢发展成为慢性失眠。

  这些诱因连同某些不科学的“挽救睡眠”方法,例如白天补觉、提早上床、醒后赖床等等,就成了慢性失眠的维持因素。

  失眠与心理因素是“难兄难弟”

  事实上,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失眠。

  临床上,90%的抑郁症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就是睡眠障碍。而精神分裂、躁狂、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也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另一方面,睡不好也会反过来诱发或加重心理疾病,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失眠会让大脑严重缺乏休息,神经细胞得不到有效修复和更新,长此以往会给大脑造成器质性的损伤,乃至诱发各种大脑功能和结构的病变。

  研究者发现,大约有75%的抑郁症患者有失眠的症状,既往人们将睡眠障碍作为抑郁症的一种诊断条目,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不足会诱发或加剧抑郁症。睡眠障碍可能会增加自杀行为的风险。

  因此,睡眠问题不再是抑郁的一种症状,而是一种可预测的前驱症状。也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加剧高危人群的焦虑情绪[5],并且慢性失眠可能是焦虑情绪的诱发因素[6]。

  睡眠问题可能会增加焦虑,产生预期焦虑[7],即在就寝前担心无法入睡,灾难化失眠的后果,或者是与睡眠不相关的想法和情绪,增加患者的焦虑和压力,进一步加深睡眠的困扰,导致失眠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也许很多人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尚不足以被确诊为抑郁症和焦虑症。

  但是一旦我们进入“抑郁—>失眠—>加重抑郁”的恶性循环,后果将会很严重。

  在抑郁和焦虑等因素外,很多常见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如果失眠是由暂时性的心理、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那么排除压力,解决心理上的失眠负担,才是正道。

  例如常见的“怕失眠心理”,反而引起入睡焦虑,给入睡造成心理负担;“自责心理”让我们在睡前徘徊在想象与兴奋之中,难以成眠;“期待心理”让我们对未来事件,保持神经上的兴奋,导致入睡困难。

  要知道,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

  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当需要休整时,大脑便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而上述几种心理因素,则是打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使得脑细胞在不该兴奋的时候兴奋。

  拿什么拯救你,

  渴睡的心?

  小时候,我们被教导睡不着的时候可以“数羊”。伴随着脑海里出现的一只只羊羔,我们的大脑也逐渐从兴奋归于平静,然后安然入睡。

  长大后,数羊的方法好像不怎么好使了。许多人转而求助安眠药,利用药物带来的神经抑制效果,达到助眠的目的。

  事实上,安眠药的助眠效果往往“治标不治本”。

  而且,使用不当会引起依赖,甚至在心里形成“吃安眠药=睡眠”的等式。刚出现入睡困难的症状,他们就开始严重焦虑,在这种情绪下认为吃药才能入睡。因此,安眠药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是失眠问题的“诱发因素”+“维持因素”。

  而用药也是非常危险的,比如得了抑郁症,但由于病耻感而将安定放入维生素瓶子里,导致家人出车祸。

  要想彻底根治失眠,还是要找准失眠背后的成因,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

  既然失眠和心理问题是一对难兄难弟,那么针对失眠问题的治疗,也应该双管齐下。

  因此在临床上,一般采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的办法,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睡眠认知和习惯。

  比如2016年,美国医师协会就把认知行为疗法,列入内科学年鉴作为针对慢性失眠的首选治疗。

  这种疗法的重点就在于睡眠行为的调整,具体可分为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

  刺激控制疗法,指的是将床、卧室、睡眠时间的联系,一般要求患者遵循困了才能上床、清醒时间不要在卧室活动,醒来后离开卧室等等一些可操作的指导。

  睡眠限制疗法,是一种通过减少在床时间,以及平均总睡眠时间来提高睡眠质量、培养睡眠能力的方法,提升睡眠质量。

  此外,针对失眠背后的心理因素,还可以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疏导,消除失眠者入睡时的心理障碍,相应的疗法有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等等。

  例如精神分析理论就认为,失眠、紧张、焦虑和恐惧就是失眠者表现出来的心理冲突形式,是对外界的防御机制。

  因此治疗师要帮助挖掘失眠者内心冲突与症结,促进其人格整体成长,随后相应的失眠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而要找到失眠诱因,挖掘内心冲突,没有人是比失眠者自己更称职的。

  在入睡前,与其做自我的“审讯者”,不如做个“疏导者”,尽早摆脱心理上的困扰,找到失眠背后的心理因素,并加以正确的疏解和引导,才是改善睡眠最可行的方法。

  当我们自己对失眠问题无能为力时,这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让他们凭借先进的理疗理念与技术,帮我们一道摆脱那些干扰睡眠的心结或习惯,从而战胜睡眠障碍。

  在北京昭德医院,就有这样一群医生在关心着我们的睡眠健康。

  北京昭德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是在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麦可林指导下,秉承国际医院管理标准建立的以患者为中心、充分满足患者医疗和服务需求、以专业治疗睡眠障碍及相关精神疾病为特色的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

  中心拥有独立的门诊治疗区域和VIP睡眠病房,以及国际和国内顶级的医疗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针对各种睡眠障碍及相关疾病,依靠精神医学、心理学、中医学、运动医学紧密结合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高度个体化的定制医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国际睡眠障碍治疗指南一线推荐的心理治疗(CBTi)、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运动疗法、睡眠档案管理与院后跟踪随访服务等,使患者回归正常睡眠,享受快乐人生。

相关标签
睡不好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肝气郁结引发抑郁,秋季这个病女性比
肝气郁结引发抑郁,秋季这个病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4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近年来,跳楼、吃安眠药等各种自杀报...[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