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内科 > 肾病 > 挚守初心,一代医痴

挚守初心,一代医痴

时间: 2018-01-22 10:04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萌萌

林其德教授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因着他的医学研究和亲手诊治,成千上万患有不育不孕,复发性流产症的母亲终于降生了人类最宝贵的生命。

摘要:

  林其德教授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因着他的医学研究和亲手诊治,成千上万患有不育不孕,复发性流产症的母亲终于降生了人类最宝贵的生命,成千上万个在母腹中面临夭折之危的小生命最终用嘹亮的啼哭唱出永恒的“欢乐颂”。但就在年事已高病魔悄然来临之际,他却把自己肾衰竭晚期的化验报告悄悄藏进抽屉里。他用自己的生命为着更多的新生命的诞生,像短跑运动员一样全力冲刺。2016年9月他终于病倒在了上海仁济医院ICU病榻上。他医治过的病人带着他们的孩子,他遍布天下的桃李,从祖国各地,从大洋彼岸闻讯而来。人们看到他憔悴的面容,插满管子的瘦弱驱体,情不自禁掩面而泣。但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没有停止冲刺。他的世界纯洁而崇高,如同他的灵魂。在昏迷时的梦呓中,在偶尔的清醒时,他关注的仍然是治病和迎接新生命的诞生。他是一位奇人,一位挚守初心的当代医痴。

  2017年11月23日,美国的感恩节。在大洋彼岸,我收到我姐发来的微信,他的气管刚被切开。医生说,手术顺利。我想我不能等了,我该动笔写下关于他,也是我姐夫的故事了,在他还活着的时候。

  一

  2015年7月19日上海仁济医院礼堂热闹非凡。这里没有往日在医院里时常会看到的那种不安和说不出的压抑气氛。相反,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喜乐,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由衷的喜乐。整个礼堂笑语欢声。喜乐的气氛为医院洒满了七月里的阳光。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来自浙江、广州、内蒙古、河北、湖北、福建、上海等全国十多个省市的45个病患家庭一百多人自发组织了对一位医生的感恩回拜聚会。他们相约带着自己得来不易的可爱宝宝,来仁济医院看望给予他们生命的“林爷爷”。这些孩子们口中的“林爷爷”,是一位年事已高,瘦弱慈祥的医生。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上海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其德教授。

  参加这次感恩回拜聚会的家庭在礼堂拉起了巨大的红色横幅 –-“林其德教授和宝宝们的聚会”。那通红醒目的横幅,仿佛节日里的大红灯笼,透着满满的喜气。

  这样大规模的病患家庭对一位医生自发组织的感恩回拜聚会不仅在仁济医院的145年历史上尚属首次,就是在中国和世界也鲜有听说。

  病患家庭们给林教授送来了一面面锦旗。每一面锦旗代表着每一个省市的病人的心声。“精湛医术保健康,高尚医德为患者”,“遇良医喜获新生,精医技焕然一新”,“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妙手回春温暖人心”,“德医双馨,妙手回春”,“仁心仁术济苍生,惠泽于民扬美名”, “妙手除病魔,仁心送新生”,“其医如神恩似林,德艺双馨名永存”,“菩萨心肠仁慈爱,悬壶济世万家兴”。在每一面锦旗后面珍藏着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

  不孕不育,千古顽疾。尤其是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 医学上叫RSA,在中国非常普遍。至少有2%的适龄孕妇女患有此症,在中国某些地区,这类患者甚至高达8%。直到七十年代末,我国约有50%的患者依然因此终生无法生育。

  林教授投入了毕生精力攻克顽疾,在布满荆棘的荒野中踩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他用高尚大爱医德和触手生春之技让无数绝望的患者喜为人母,使无数险于夭折母腹的小生命得以来到人间。

  当年这些家庭,都因为不孕不育、复发性流产等疾病,曾陷入多年求子无望的绝境。正是林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大爱的精神,将新生命和希望赋予这些家庭。如今他们远道而来,只想对可亲可敬的林教授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如果说无私的给予是爱的播种耕耘,倾心的感恩便是良善的丰硕果子,而它们都来自于人性中最珍贵的天性 - 爱。

  在这里,没有新闻报道里的医患矛盾,只有温馨感人的亲情和爱心。

  在这次聚会中,很多人在讲述求医治病的故事和经历时,忍不住泪水夺眶而下。

  有的家庭男方三代单传,当身为人妻却不能成为孩子的母亲,那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在家里要面对男方家庭的压力,在街坊邻里有人指指点点,就是看到朋友们的孩子时,也会感到低人一头。很多家庭游走在破碎的边缘。

  孩子是女人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有一位来自台湾经林教授治疗后喜得孩子的患者,她有着令世人羡慕的财富,却曾多年复发性地流产。她曾遍访台湾妇产科名医,每每怀上孩子,又总是流产告终。她无数次的祈求,“如果可能的话,我宁可清贫,但我也要孩子。”

  这些患者们渴望成为母亲,渴望有一个孩子,不仅是为了家人,也是为了自己。这是一个女人最原始的天性,是从一出生仿佛就注定了的使命,似乎又是一个女人完整人生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她们想孩子都快想疯了。但一次次的流产,有的患者甚至多年连续十几次的流产,一次次求医的失败,一次次沉重的打击使这些患者和家庭一步步䧟入绝望。有人甚至失去了生的勇气,在黄浦江边一遍遍地徘徊挣扎,想着,索性让江水把自己的生命带走,连同所有的苦难和不幸。

  很多病人四方奔走,到处求医,有人烧香拜佛,耗费大量精力和钱财,却一次次失望而归。病人们都是在经历了无数难言的痛楚、无奈、甚至绝望崩溃之后,听到了林教授的名字和传说,专程远道来仁济医院求医。

  为了能挂上林教授的专家门诊,病人们时常要通宵达旦排队挂号。尽管如此,在还没见到林教授前,无数次失败的经历依然令她们紧张焦虑、忐忑不安。

  然而,在初诊时遇到林教授,她们都会被他的睿智、笑容、幽默,亲切,但又坚定的语言所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有一位多次流产的患者第一次门诊时,忧心重重地问林教授,她已经三十七岁了又多次流产,还有没有希望。林教授开玩笑地说道:“你才三十七岁,又不是七十三岁,为什么不能生孩子?”一下句话就让她把久悬空中的心放了下来。

  在患者日日夜夜的期盼中,他用独特而又精湛的医术医治了她们的疾病,建立了从孕前,和孕后前几周,七周、九周、十二周、二十周、二十五周、三十周……一整套的孕期母婴监护指标及个案性的治疗方法,以确保母婴健康,直至宝贝呱呱坠地,让无数家庭充满无法言说的欣喜和幸福!

  据统计大约有6000多个孩子在他的门诊室的医治下得以诞生。在全国因着他的科研成果的普及和推广,成千上万个幼小的新生命得以来到人间。

  他名闻遐迩,却幽默亲切平易近人。他手握回春之术,却对病人无比关爱尊重。这里的“尊重”绝不是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来自于人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这样的尊重绝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响;惟其如此,才最纯粹最质朴也最值得回报。

  病人不无感激地称他为“活菩萨”,“送子观音”,“神医”,“救命恩人”。在私底下,有时又亲昵的叫他“可爱的小老头”。

  他是如何取得这功德无量之成就?如果我们沿着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可以找到更清晰的答案。

  二

  一九三九年林教授出生在上海仁济医院。从此冥冥之中命中注定他将与仁济医院有着难舍难分于一生的机缘。

  林教授父母两家祖辈皆经商,家境曾经殷实。林父从小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多年在银行工作。

  林母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校,知书达理、善良宽厚。由于林父身体不好,她一边照顾多病的父亲,一边带好三个儿女。她一生克勤克俭,支持子女求学上进。为了家和孩子上学,她悄悄在地摊上卖掉嫁妆,到当铺典当衣服。

  林教授在三姐弟中排行老二。自幼最为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由于父母的影响,他们姐弟三人都生性善良豁达乐观。

  只是在林教授出生的时侯,世界正被乌云笼照着。日寇的跌蹄正在蹂躏着苦难的中国。那是一个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在上海出生后不久,上海沦陷,全家坐船逃到祖籍福州。1941年,福州沦陷,鬼子进城。母亲带着姐弟三人乘船去乡下永安避难。不幸船至途中触礁,江水涌进船舱,万分危险,乘客们涉水爬上礁石。黄昏,幸遇几只运货空船,乘客才得以脱险。逃难的路上没有盘缠,母亲把结婚时做嫁妆的金戒指剪成碎断沿路变卖,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抵达永安。

  先行一步到达永安的父亲已谋得一份银行小职员的工作。虽然父亲收入微薄,但母亲勤俭持家,倒也够一家人勉强维生。在那个兵慌马乱的年代,一家人每天都要提心吊胆小心地生活着。

  终于熬到了解放,虽无战乱颠波之忧,但父亲因病在家无薪休养。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父亲在当地办起了中考落榜补习班。后来又办了学龄前培训班,母亲负责教育与管理。家庭生活拮据但尚可维系。

  深受渊源家教的影响,年轻时代的林教授勤奋学习。初高中考试他如愿考进了福建师大附属中学,那是福建省的名校,也是数学家陈景润的母校。那所桃李之园为祖国培育了无数优秀学子。

  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逃难和苦难生活的林教授,亲眼目睹中国老百姓缺医少药,任凭疾病恣意施逆,无数生命如草芥一般夭折消亡。而“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称呼更是像刀子一样扎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上。他父亲认为,医生可以救济苍生,医生是最高尚的职业。受父亲影响,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志向,从林教授尚还年幼时便已在心里扎下了根。当成人懂事之后,他更清楚地意识到,仅有科学不能救国,但兴国必离不开科学,尤其是救济苍生的医学。

  有志者事尽成,1958年他如愿考入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可是穷人家自费上医学院谈何容易,家里能提供一点羞涩的伙食费就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钱买昂贵的教材讲义。他硬是靠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把借来的教材讲义手抄硬背,汲取知识。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三

  1962林教授从二医大毕业。被分配到他当年在那里出生的仁济医院,担任妇产科住院医师。他开始踏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悬壶济世之路。

  他在大学学的是俄文。毕业后因为中苏关系紧张,俄文医学资料很有限。为了拓展视野,跟上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他自学英文。他把父亲年轻时用过的英文字典几乎都快翻成了碎片。那本字典至今依然保留在他家的书橱里,仿佛为了见证那个特殊的岁月和他的奋斗。他攻下了英文,能够得心应手地阅读英文医学文献和写英语论文。他紧紧地按着日益更新突飞猛进的当代妇产科医学的脉膊。后来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了一门用英文教授的医学专业课

  他认真分析总结每一个亲手经历的不同案例。他向前辈同仁虚心学习。他精心医治每一位前来求医的病人,细心呵护还在母腹中的胎儿。这些胎儿与他,如同初始含苞的花蕾,初见端倪的辰星。当每一个新生命降生时,于他如同绽放的花朵,闪亮的辰星。他如痴如醉,全身心地浸淫在他崇高而神圣的世界里。

  但是,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文化大革命如狂风暴雨来临了。来得如此迅猛,如此突然。令人目瞪口呆,防之不及。那是一场疯狂的十年动乱。当人的愚昧和自私被燃烧起来时,人性的善良便会被碾压,人命变得微不足道。

  那时武斗成了一种时尚,仁济医院也不例外。有一天两派人马剑拔弩张,就差一颗点燃一场恶战的火星。一介文弱书生的林教授,竟果断地跳上桌子,大声喊了起来:“你们不要吵啦,不要吵啦……”然后,突然急火攻心,仰天倒下昏死过去。他那孱弱的身板倒下时当然不会有轰然一响,但却也把大家惊醒。到底还是医者仁心,医院两派人马偃旗息鼓,救人命要紧。一场武斗就这样平息了。

  我问他为什么会急火攻心,他十分认真说:“武斗是要死人的。”我不由自主地把当时的场景用想像力在脑海里走了一遍,总觉得喜感十足,竟忍不住笑了起来。可他却一脸端正,用他一贯的轻描淡写的口气说:“人命关天,有什么好笑的呀。”

  笑管笑,但我绝对理解他。

  上帝创造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是在一个凡俗的世界里,生命因财富,权势,血统,阶级,出身,能力……被定出了不同的价值标码。因此人命出生时不平等,出生后仍不平等。

  但必有一些人无视这世俗的生命法则。在他们的世界里,人命关天且高于天,不论贫穷富贵地位贵贱,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而宝贵的。林教授,就是游走在那个常人难以启及的世界里。在那里,人需要有对生命真正的大彻大悟,要有爱人如己的大爱大善。

  四

  文革结束后,科学被公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林教授重新获得了进行正常科研的条件和机会。他选择了攀登险峰,他要攻克RSA这个千古难题。

  林教授曾对外国专家说:“我们中国人,生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世界上除了他自身的生命以外就是养育儿女了。”正是这份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的仁爱之心,使他获得无尽的动力。尽管他知道这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挑战,因为无数专家学者毕其一生为之奋斗,但峰顶依然无其遥远,迷茫的云雾将它紧锁山中。他知道也许他会如同别人一样重蹈覆辙,但强烈的使命感和内心深处对人的爱,使他没有知难而退,相反,他意无反顾如痴如迷。

  从八十年代始,林教授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向妇产科学的险峰挑战。他根据从门诊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信息数据,带领他的团队日日夜夜工作在实验室,他们对上万个病例进行分析。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总结,无数次的分析,无数次的重新开始。科学的突破是一个螺旋性上升的过程,需要毅力,信心,智慧,勇气,契而不舍。每一次循环似如回到起点,但又高于起点。他是一位破译生命密码,为追求未知数而百折不挠的勇士。

  苍天不负有心人。林教授和他的团队终于一点点解开了免疫型RSA的病因病机的神秘密码。。

  对同种免疫型RSA发病机制,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发现,在蜕膜内T细胞受体谱(TCR)中,BV2,3,6和7是与人类妊娠最为密切的TCR家族;同种免疫型RSA与共刺激分子CTLA-4基因多态性有关,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下降有关,与Treg/Th17失衡有关,与中国人的易感基因有关。他发现了母胎界面局部免疫和外周系统免疫是复发性流产免疫型发病的两个环节。他系统地破译了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在RS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对自身免疫型RSA发病机制,他发现了这是因为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导致了高凝状态和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从而影响了子宫胎盘血供,和胚胎生长发育。

  透过厚重的云雾,他们看到了曙光。

  这弥足珍贵的光为下一步的突破照明了方向。林教授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他需要寻找到行之有效领先于国际水平的诊断方法。林教授经常幽默地说:“只有通过正确的诊断方法才能找到因人而异的具体病因。找到了它,就是找到了“大坏蛋”,然后我们才可以想办法去打倒它。” 挑战令他兴奋。尽管山路险恶,但登山人又何惧这一切。

  他又成功了。在国际妇产科学界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

  林教授首次建立了对系统的复发性流产病因分型方法。对免疫型要根据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测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非免疫型则分为染色体异常型、解剖异常型、感染型和内分泌失调型,

  他进而建立了抗磷脂抗体筛查流程。并用它来鉴别免疫型RSA类型(自身免疫性或同种免疫型)和完善RSA的临床分型,此方法使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诊断率提高了14.29%。

  对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他首次采用腹部B超加阴道水囊的方法观察妊娠期宫颈机能的生理性变化,提出了宫颈长度、宽度和颈管内径等径线的正常值,明确了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准确的找到病因之后,下面就是要战胜这些千百年来危害人命的病魔。这次林教授的研究工作又一次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他首创了个体化-小剂量-短疗程的免疫抑制和主动免疫治疗方法。他发表采用小剂量强的松+阿司匹林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和主动免疫治疗方案。与国外同期研究相比妊娠活产率明显提高。

  他还创建了系列抗磷脂抗体和血凝指标监测技术,动态地观察两种免疫治疗方法的疗效,对不同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自身免疫型RSA,他根据患者体内自身免疫抗体滴度、血小板聚集性、高凝状态的不同,提出了对症治疗的6种方案。对同种免疫型RSA,他采用小剂量的主动免疫原注射法。

  林教授的研究面广而深。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方面,他领导的团队遥遥领先地攻克了很多难关。在病因病机研究方面他们揭开了一系列神密的面纱,并寻找到治疗的办法。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方面,林教授突破国内外的一些“禁区”,救下垂危的母子生命。在他带领和参与下,上海市产科心脏病监护中心创建了,后发展成为上海市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林教授没有止步,他要让更多的小生命能够健康地来到人世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他共承担各类课题1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林教授的团队举办了16期全国女性生殖免疫学习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了上千名妇产科医生。2007年林教授牵头组织制定了我国首个《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他组建了全国协作组,并任组长,带领5所医院开展十五攻关课题。2011年他牵头制定了卫生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2012年制定了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

  由于林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广泛应用,我国RSA妊娠活产率从过去的50%大大提高。自身免疫型RSA的治愈率上升到达95%,大大高于国际水平的70-78%%;同种免疫型RSA治愈率上升为86.4%,显著高于国际水平的70-80%。

  这些治愈率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每年在我国会有约七万多可能在母腹中夭折的小生命得以健康地来到人间。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屠。帮助了如此之多的新生命的降生那是何等的功德!

  五十多年来,林教授始终坚持在医、教、研的第一线。他的大量研究成果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承担了我国多项重大研究课题,主编《现代生殖免疫学》、《自然流产》等专著6部;参编了15部专著,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3篇。

  林教授获奖无数,包括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8次,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届“中国妇产科医师奖”,这是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的最高奖项,还有2017上海医学会百年华诞最高奖项-上海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

  有人称他是当代中华妇产科医学界权威、泰斗,他不同意这样的称呼,他说:“我只是一个幸运的人而已。”

  他从来不把成功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说:“功劳应该归于我的团队,和为我提供了工作平台并毫无保留地支持我的仁济医院。”

  五

  科学的发展如同攀登一座又一座更高的险峰,它也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接力赛。科学家不仅是登山的勇士,还要像接力赛的运动员把接力棒及时地交给后面的队员,继续向前。

  林教授是一名登山勇士,也是一名接力赛的老运动员。在治病科研之外,他教书育人,承前启后。他言传身教教医德,治学严谨教医术。

  他慧眼识才,惜才如金。

  有一年,一位深受他欣赏的家在外地的博士生被录取后,由于家庭的经济压力,她准备放弃学业和深造。林教授觉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人材损失,焦急万分。他告诉学生:“不要为经济原因放弃深造,你只管来上海学习就行,经济问题我会帮你解决。”他说到做到,后来他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各种经济帮助,包括慷慨解囊,用自己的收入来补贴学生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这位学生毕业后不久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现已成了颇有成就的学科骨干之一。

  他以德为重,言传身教。

  林教授一直告诉学生,“医生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要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关心患者、爱护患者,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另外,要学会换位思考,病人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里会有着特殊的心理,所以要多理解,并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他的大爱医德如细雨春风自然而然地沁润了他的学生,使学生们从中受教受益。他的一位学生说:“跟随林老师这么长时间,从林老师身上看到的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不管患者多啰嗦,林老师总是心平气和地、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问题,所以,患者送给林老师“送子观音”的美誉名至实归,那不仅是对他精湛医术也是对他高尚医德的肯定。”

  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对科学家来说,尤其是从事医学研究,人命关天,必须要有近乎苛刻的一丝不苟。

  他的学生都知道,他对学术和科研有一个左右铭 -“学术无小节”。他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对待学术上的每一个细节。

  有一位学生说:“林老师修改论文,不仅要看论文内容,而且连微小的遣词造句方面都严格要求,如文中应该用“地”而不是“的”这样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他都会一一指出。”

  有一次在博士论文答辨的前一天,林教授发现学生的论文中有一处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错误。当时论文已经打印装订完毕,而且也都交到了评审专家的手上了。他的学生面露难色地问,是否可以在答辩完后再修改。林教授毫不犹豫地坚持让学生马上修改,重新打印装订,并将新的论文附上修改说明,交给每一个评审专家。答辩顺利地通过了。这位学生说,“当我初听到要全部重新打印装订时,感到这似乎有一点过于严苛。但后来感到林老师的这种一丝不苟实际严格要求,正是一个医生和科学家所必须具有的素质。”

  林教授一直告诉学生,“从你的字典中把也许、大概、差不多这几个模糊的词去掉,要有数字,要用证据说话。”

  他鼓励挑战,精益求精。

  对科学家来说,敢于挑战和精益求精是更上一层楼的基石和向上攀登的台阶。

  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你不要说这篇文章是哈佛的教授写的,便认为他的设计一定合理,他的结论一定正确。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迷信!”

  他也鼓励学生向他挑战。有一位学生说:“他永远都允许你有争辩的权利,即使是在他最为熟悉的领域,他都鼓励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只要你有足够的理由和论据能说服老师,他都无比地赞赏和欣慰,他总是希望学生能超过他,他说,只有青处于蓝而胜于蓝,科学才能发展,社会才有进步。”

  他睿智幽默,爱生如子

  林教授不仅治学严谨,对学生更是关爱有加。当学生在难以达到导师的严格要求时,会气馁,会痛苦甚至流泪,林教授便会用他特有的幽默来鼓励学生。一次,林教授半开玩笑地对哭鼻子的学生说:“读我的博士生不容易的噢,我会把你逼得差几口气就活不下去了,不过那个时候我会让你再活过来。”一下子就把她逗得破涕为笑,重整旗鼓,继续前行。

  自己掏腰包请学生吃饭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到了节假日,一些家在外地的学生不能和家人团聚,当林教授携家人一同游玩时,也会带上学生。有一年我从美国回上海探亲,我们一起去外滩看夜景,他把一个家在外地的学生也叫上。那天我不仅要为林教授和我姐姐拍照,还要为他的学生拍照。从学生的眼神自然流露中,我可以感觉到学生对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敬爱。那晚月光皎洁,令人永远难忘。

  林教授对文学,音乐,摄影,表演,声乐都有颇高的造诣。他也时常教导学生们要开拓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在他学生的眼中,他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仁者”,一个“睿智的导师”,一个“狡猾的教练”,一个“平易近人宽厚的长者”,一个“可以交心又妙趣横生幽默的朋友”。

  学生们对他充满爱戴和敬仰。他们在毕业之后,每每遇到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就会向老师求教。每年春节初一和生日,他的学生们都会集体给他拜年和祝寿,共同聚餐,共叙师生之情,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其实这早已形成雷打不动的惯例了。

  今天,林教授在全国各地的桃李早已硕果累累。很多学生已经成了国内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还有学生成了挑起大梁的医院领导或科室主任。他的学生在中国和世界妇产科领域更是不断取得令人著目的新发现和新突破。

  然而,更重要的是,林教授的学生在不断地延续着他的大爱并继续成就着崇高的使命。

  六

  林教授从事医教研五十载,硕果累累。但是在这一切的后面,有谁知道他的艰辛。他患有严重的肾病,最需要的是休息。但他全然不顾。在医学的崎嶇山路上,年事已高的他穿着一身白色大褂,飘然着一头银色白发,挺立着“仿佛风一吹便会倒下的身躯”,不知疲倦地前行。他的命不属于他自己,只属于千千万万母腹中的小生命和渴望拥有孩子的家庭。他体弱多病,但一投入工作却像健康的年青人一样,每天十多个小时。他不断寻求新的挑战,解开了一个又一个未知数,开垦了一片又一片处女地,叩开了一扇又一扇神秘的医学大门。

  他痴迷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天在去医院的路上,他沉浸在思考中,撞了路人,看到对方额头有血迹,要带路人去医院检查,路人说没事径直离去。他到了医院便直奔门诊给人看病。倒是别的医生叫住了他,让他先给自己看病,他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挂了彩,为此还缝了一针。

  有一次看病遇到了一位疑似宫外孕的病人。对这样的病人,一定要做详细检查。但是病人不配合检查,私自出院了,林教授便追出去四处寻找,最后从家里把她劝回医院治疗。多年后,她感激地对林教授说“林教授,您真好,要是您没把我追回去,我的命恐怕都没了”。

  他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患有前列腺炎,有尿频。他知道病人过来就症不容易,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给更多的病人看病,他在门诊时就尽量减少饮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时间。每顿午饭也是马马虎虎简单对付。他经常会在规定的挂号数量满了之后额外为没挂上号苦苦求医的病人加号。有一年我家来亲戚,说好晚上六点半一起吃晚饭,结果他到了晚上八点多钟在家人的催促下才“被迫”结束门诊。

  和他一起门诊的学生都知道,为病人加班加点工作对于林教授与其说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命中注定的责任。无数个夜幕降临时,仁济医院门诊楼内只有妇产科门诊室的灯光最后一个熄灭,夜色中林教授总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学生道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很多时候他病了,前面刚打完点滴,后面他就出现在门诊室。但凡只要他的病人有棘手的疑难问题时,就是躺在病床上他也会阅读病历帮助会诊。对老大难患者,林教授会留下个人手机号,提供24/7义务服务(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有时候铃声在半夜或凌晨响起,他便披上衣服到卧室边的厕所里和病人通话。第二天一早依然正常准点上班或参加会议、进行讲座。

  即使他再疲惫不堪,但只要一坐到病人面前,立刻会变的神采奕然,幽默睿智。他天生为病人而生,他的命不属于自己,只属于病人。

  更有甚之,一天早上起床后他笑眯眯地对我姐说:“刚做了一个梦,我肚子疼,他们把我推进产房,我告诉他们,我已经70多岁不能顺产了,你们就直接给我剖腹产吧,后来就醒了”。这位医痴竟然痴迷到自己在生孩子了。

  七

  长年累月的透支性消耗,就是一个铁人也难以一直维系,更何况他年事已高、体质虚弱。终于,他的步履越来越沉重,行动越来越缓慢,他浑身无力,时常身冒冷汗,头晕眼花。他多年患有肾病、甲状腺减退、心动过速等疾病。2012年仁济医院肾脏科会诊时,明确告知他肾功能已进入衰竭晚期,没有几个指标将进入血透阶段了,这时最需要的是休息。为了怕我姐耽心,他把化验报告藏在医院抽屉里。在家里,他乐观豁达,他瞒天过海。

  我和他共居一个屋檐下时日不少。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标准的谦谦君子和绅士。每当我姐为他拼命工作担心紧张,他总会想方设法逗她开心。有一天晚上十点,为他不爱惜身体的拼命工作二人起了争执,我妈被闹着了,终于按奈不住,走出卧室兴师问罪。林教授一见我妈,却一个劲地哈哈大笑,开朗的笑声感染了我姐和我妈,后来三人竟一起大笑起来,然后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洗漱睡觉。一切就这么过去了。

  对他这种不顾身体健康透支性的拼命,我姐即心痛又生气。软硬兼施,坚持要他停止工作专心养病,但他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我姐百般无奈,气痛之余,生出一计。她把林教授获得中国国家科学进步奖的一张照片放在歺厅的正面,每每林教授就坐进歺,那照片正面对着他。照片中时任的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全都到场。我姐在“叵测”地提醒林教授,你已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不会再有机会更上一层楼了。所以该是时候激流勇退,休生养息调理身体。

  但林教授不为其所动。对他而言,成就,大奖,职称,辉煌...仿佛只是从生命之旅的列车边上一闪而过的一棵棵大树,一垄垄麦田,或者一片片浮在蓝天上的白云。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忘我工作,以一命换无数素不相识的人的命。

  2015年体检报告显示他的肾肾功能的衰竭又进一步的发展了。他是医生,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怕我姐耽心,又一次把化验报告藏在抽屉里。他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每当我姐要看化验报告,他就说忘记带回来,或说还可以,他一次次地继续“瞒天过海”。

  但是他的疾病在不可逆转地继续恶化。一次次难以忍受的痛风的暴发终于让一切真像大白。我姐心痛地责备他。他却轻声慢语地说:“你有没有看过‘红菱艳’这部电影?我自己也没办法啊,我们历来受的教育就是‘病人至上’,就像那个爱舞如命的佩姬穿上了一双有魔力的舞鞋,怎么也停不下来啊。”

  我姐说不动他,气得流泪,找医院领导谈。最后在医院领导的干涉下。他终于做出了妥协,每天门诊半天。其实他是在把半天当一天用。他把用自己生命争得的时间用来医治更多的病人。他总是说:“如果不能为人看病了,我的生命也就萎缩了。”

  冥冥之中一语成谶。

  2016年9月18日晚,他因腹泻住院。

  2016年9月19-22日,住院期间,带病看了七位病人。

  2016年9月23日,出现脑梗,意识模糊,卧床不起。

  2016年9月30日,病情恶化,被送进ICU。

  2016年10月1日夜晚,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他多脏器衰竭,陷入昏迷,命弦一线。

  上海仁济医院尽全力抢救,他顽强地闯过了险关。但重度肺炎、肾脏和心脏衰竭、脑梗、肠胃功能紊乱依然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林教授病危的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地传送出去。触动了医学界同仁,触动了桃李天下的学生,触动了无数个经他治疗的病人家属,他们有5个QQ群和很多微信群联结着2000多位病人。

  焦急而关切的慰问来自四面八方。人们一拨接着一拨来到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外隔窗相望。他平静地躺在病床上,双目紧闭,面容苍白憔悴。但他的心依然还在他的世界里翱翔。他在高烧中说胡话时还是想着治病救人、开会做报告。

  八

  当我写下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时,不禁感叹。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真正可以做到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时一阵,大爱为怀,挚守初心,无私忘我,兢兢业业,德艺双馨,惠济苍生。但他做到了。

  我和美国的医生朋友说到他,那位医生朋友说:“我行医一辈子,像这样的医生还从未听说过。”听毕,我不禁联想到一次偶然读到的一篇报道,说的是,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生和病患间的误区在一点点蔓延,甚至导致了我国报考医学院的学生人数连年下降。也许,林教授和他的病人间的“医患关系”可以给人一种意义深远的思考和启迪。

  在夜空中,他像辰星独自闪耀着迷人的光辉。他以大爱为怀,以大善为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无愧为今日中华妇产科医学的一代大师。一位一生为救济苍生而活的奇人,一位毕生挚守初心的一代医痴。

  2017年12月于新泽西州Westfield

  作者简介

  刘新宪,1989年自上海赴美读MBA。CPA。曾多年在美任职高科技公司(美国政府合同商)财务总监及总经理。

  近几年是“业余”的高科技公司CEO独立咨询师,“正业”是读书,冥想和写作。

  出版书籍《选择与判断》,被我国各主要图书馆收藏。有散文诗被《长春藤》2016年度华文诗歌精选集《季节之上》采用出版。有其它诗文在不同出版社,杂志,报刊发表。

相关标签
初心
一代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霜降进补 肾阴虚患者调理有何禁忌
霜降进补 肾阴虚患者调理有何禁忌

霜降过后,天气明显又冷了一个节奏,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冷,夜晩或清晨近地面...[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求医通安卓客户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