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内科 > 消化科 > 春节后病人看肠胃 消化科患者扎堆

春节后病人看肠胃 消化科患者扎堆

时间: 2014-02-18 09:29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周永健说,这些患者往往会分两类:一类人平时工作疲劳,精神压力大,睡眠也不好,胃肠功能本身就较差。他们在过年期间情绪较为放松。

摘要: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魏星

  在春节之后,各大医院的消化科都比较忙碌,而很多人也因为暴饮暴食或者饮食不注意洁净而造成肠胃受损,从而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增多。消化科医生表示,每逢过完年,市民从吃到拉,从进到出,甚至肝脏、胰腺、肠道等整个消化道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肠胃炎、细菌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是最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的三大疾病——

  PART 1

  胃肠炎

  在节后,肠胃炎算是在消化内科里的排在患者人数第一位的疾病了。多数病人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周永健说,这些患者往往会分两类:一类人平时工作疲劳,精神压力大,睡眠也不好,胃肠功能本身就较差。他们在过年期间情绪较为放松,在饮食上吃得比平时多了一些,结果就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状况,拉稀便,吃什么拉什么。另一类人就是外出旅游或回家探亲后,舟车劳顿,加上饮食不规律或饮食不洁,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腹胀、腹痛、食欲差等症状。

  对于普通的胃肠炎,唯一需要的治疗就是饮用足够的水,即使是让正在呕吐的病人饮用小量液体也有好处,除纠正其脱水外,还能起到止呕的作用。如果呕吐量较多、时间较长,病人出现严重脱水,则需要静脉输液,补充水和电解质。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曾外出旅游,尤其是去过国外的,如果消化道的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则应取其粪便标本作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提醒:在发生胃肠炎初期,肠蠕动活跃或处于痉挛状态,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弱,所以在起病后8-12小时内,吃粥、稀面等清淡饮食,忌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生冷。较轻的情况,让身体自己修复,不吃药也会好转。

  PART 2

  细菌感染

  食物中毒在夏季较为常见,但是在春节期间,由于吃的食物丰富,而且外出就餐的机会增多,稍不注意也会出现食物中毒。周永健说,这几年来,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最近,他就了解到这样一例因为大量吃海鲜导致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一名二十来岁女孩,突发腹泻在番禺某医院就诊,当时她以为是吃了不干净的海鲜引起肠胃炎,医生给其抽血检查发现是细菌感染。但是由于晚上医院聚集了较多的急诊病人,医生匆忙给这名女患者挂了吊针打了抗生素之后,也没有太注意其病情变化。谁知这名女患者在半夜出现了血便、高烧,在第二天早上转入ICU(重症监护中心)后死亡。后来尸检发现其出现小肠坏死,即因败血症死亡。

  周永健说,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在软体贝类,如牡蛎(生蚝)、蛤蚌和贻贝等,生食或未煮熟的这些海鲜就会感染。当然,并不是每个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都会致死,有95%的人感染后并不会太严重,只出现腹泻、腹痛等,只是有些人对这个细菌十分敏感,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提醒:由于副溶血性弧菌本身嗜温暖、潮湿、高盐环境,所以吃海鲜是更加容易遇到副溶血性弧菌。故在家庭里所有剩余食物要尽快冷却,保存在4℃以下的冰箱里。

  PART 3

  消化道溃疡出血

  在春节期间,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熬夜的机会增多,加上饮食不节、饮酒,诱发消化性溃疡或者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病情复发的情况在节后变得十分常见。周永健指出,如果原本就有胃炎的话,加上不良饮食,也会加速溃疡的发生。

  刘先生去年12月中旬胃部疼痛,出现黑便,到医院确诊为消化道出血,治疗一个月后,基本痊愈。后来因为过年,他对饮食稍微有一点放松,喝了一点红酒,结果胃痛再次发作,去医院做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溃疡,并且出血明显。可见,消化性溃疡病与饮食有很大的相关性。周永健说,即使经积极治疗,溃疡已经愈合,但经常喝酒、喝咖啡、饱餐和进食对胃有刺激的食物,还是容易造成溃疡复发。

  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溃疡的患者80%-90%都有长期规律性上腹部疼痛的情况,如出血量较大时,患者会出现头晕、心慌、口渴、出冷汗、尿少,甚至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情况,此时要赶紧送医院急救,否则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提醒:在溃疡的高发时期(冬天及春天)要注意饮食规律,不吃刺激性的食物,据临床观察,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导致患上溃疡。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