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病种新闻 > 内科 > 肝病科 > 药肝成第四大肝病 六类药物最损伤肝脏

药肝成第四大肝病 六类药物最损伤肝脏

时间: 2014-03-18 11:27  来源: 武汉晚报   编辑:

老高今年50岁,在家务农,10年前查出乙肝,一直没正规治。后来听说镇里有个老中医治疗肝病很厉害,便去那里开了个中草药方子,吃了段时间,乏力、体力不支等症状好转了些。

摘要:

  为了治好自己的乙肝,黄陂的老高招进了票房,不间断的吃了三年的中药,不但没有好转,还变成了肝硬化;一名女士为了预防感冒,一日三餐给伢喂服感冒药,没想到3天后竟喂出肝损伤。今天是我国第14个全国爱肝日,主题是“肝胆相照,合理用药”。据统计,除了常见的乙肝、酒精肝、脂肪肝等,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即“药肝”发病也增加了不少,已经排在国人肝病的第四位。在药物性肝损伤中,西药导致的占55%,中药导致的约占45%。

  偏信中药方子吃出肝硬化

  老高今年50岁,在家务农,10年前查出乙肝,一直没正规治。后来听说镇里有个老中医治疗肝病很厉害,便去那里开了个中草药方子,吃了段时间,乏力、体力不支等症状好转了些。此后3年,老高一不舒服就煎药吃,很少去医院检查。

  半个月前,老高突然变胖了,脸色蜡黄,时常觉得没力气,腰和下肢都有些浮肿,被确诊为肝硬化,并已出现了腹水,随后转往武汉市中心医院。经过规范治疗,老高严重的黄疸逐渐消退,肝硬化得到初步控制,后期还需要进行长期治疗。

  “乙肝患者若延误治疗,很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加上这名患者长期自行大量服用中草药,草药中某些成分超标,不断对肝脏造成损伤,以致加速了肝硬化的发展。”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李明杰主任分析,肝脏是药物转化和代谢的“解毒工厂”,一旦服用了不安全的药物或用药剂量和疗程不规范,首当其冲受到损害的必然是肝脏。

  三餐喂伢感冒药引发“药肝”

  前段时间天气忽冷忽热,租住在百步亭的周女士和丈夫相继感冒,她担心7岁的儿子彤彤会被传染,于是一日三餐给伢喂服感冒药,没想到3天过去,彤彤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蜡黄。上周,她带彤彤在附近医院查出肝功能异常,连忙转到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做进一步检查。

  甲、乙、丙、丁、戊肝都排除了,肝病科主任医师许青怀疑为服用感冒药所致。在停药并对症治疗后,昨天,彤彤转氨酶恢复正常。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肝病科主任医师朱清静解释,感冒药能够起到退热、缓解鼻塞流涕的症状,主要在于其中含有名为“乙酰氨基酚”的成分,因过量服用引起肝损伤的病例临床并不少见。

  许青说,很多家长认为感冒药非常安全,除了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预防感冒外,还在孩子感冒同时喂服多种感冒药物,或多倍剂量服用,这些做法都会导致“乙酰氨基酚”超量,加重毒副作用。在感冒药使用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感冒药物,6岁以下的儿童谨慎使用。

  不合理用药导致肝病人数激增

  除了常见的乙肝、酒精肝、脂肪肝等,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即“药肝”发病人数增加了不少,已经排在肝病的第四位。

  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李明杰主任说:“门诊肝损伤患者中,不少有长期用药史,包括西药、中草药等,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老年患者,不按医嘱服药,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疗程,导致慢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人群当中,有相当数量是因为偏信中草药较“温和”、“无任何毒副作用”,过量服用导致。专家建议,患者在选择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服用,避免超过规定量和长期服用,切忌不经医嘱擅自搭配中药,更不可迷信民间偏方。

  六类药物最易引发“药物肝”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临床上发现,有六类药物最容易损伤肝脏引发“药物肝”:包括抗结核药、降血脂药、抗生素、肿瘤化疗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等。此外,长期大量服用保健品和减肥药,也可能造成肝脏损伤,这部分人群要提高警惕,定期检查。

  李明杰主任提醒,避免药物性肝损伤,最好的方式就是少用药、慎用药;不得不吃药时,应遵医嘱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避免超剂量服药和疗程过长,避免频繁用药或多种药物混合应用,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可在医生指导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减少肝脏的损害。

  记者伍伟 武叶 通讯员李蓓 洪可 刘露

相关标签
药肝
肝脏
肝硬化
中药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新闻推荐

高月求教授谈慢性乙肝的中西医结合治
高月求教授谈慢性乙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乙肝病毒...[详细]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精彩推荐

常见病 儿童 老人 女性 男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