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手术往往和“开膛剖肚”、失血多等联系在一起,使大家避之唯恐不及。
谈到手术,人们通常跟开膛破肚、巨大的伤疤联系在一起,在治疗需要手术的疾病时,也往往能避免则坚决不用,对外科手术的误解可见一斑。
在7月31日举行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上海科普大讲坛、新民健康大讲堂暨2013上海卫生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教授发表演讲时认为,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不仅使医生操作手术更加方便,也大大减少“刀光血影”,更重要的是有效缓解病人的痛苦。
目前,微创外科广泛应用于胃肠、肝、胆道、胰腺、阑尾、疝、甲状腺等疾病的治疗。由于目前疾病谱中死亡率最高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所以未来的防治将聚焦于此。
外科手术除了良性疾病外,主要聚焦于肿瘤,肿瘤外科中除肝移植外最复杂困难的手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镜也能做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我们用自动切割吻合器将食道与空肠做吻合,用一个小切口把标本取出来就可以了”郑民华说。
微创手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则是机器人手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国人做机器人临床手术。最早使用机器人的目的不是机器人做手术,而是远程遥控。1998年法国利用机器人成功完成心脏搭桥手术,历时约10个小时。机器人最早8吨重,现在越来越小。郑民华说,机器人可以做单孔手术,还可以控制胃镜在胃里面进行缝合,各种角度都可缝合。
“我们现在做很多摄像头,建立一个摄像头,把它放在里面,在外面用一个磁的东西来控制”,郑民华介绍,现在很多外科手术的切除缝合,都是用这种方法通过内镜的方式缝合。例如在内镜下做一个胆囊切除,医生在胃开孔做一个胆囊切除,腹腔就没有切口。科技人员也一直在不断发明新的科技产品,80年代医生用眼睛看病人身体内部病变位置,90年代到2000年用高清看,乃至以后到立体到机器人的手术。医生做手术的显示屏,屏幕高清触屏化;3D腹腔镜的出现,对于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网络传输,护士、麻醉师、学生都可以看到3D的解剖。而在电影中,想象2049年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急诊病人可以把自己的情况告诉机器人,机器人则会自动进行CT扫描等,自动检测发现人体内部的病灶、肿瘤等。
这些手术器械都是经过消毒的完全符合标准的无菌器械。这些设备不是非常贵,现在微创手术让大家改变这个观念,微创手术比传统手术还要便宜,因为药费大大下降了。一套设备看似很贵的,除了3D很贵,其他非常便宜。我们很多材料是一次性的,不循环利用。“医院发展是什么?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精准化。”郑民华说,每个医院的穿刺、介入都是外科操作,外科微创化,手术要精准,手术视野要非常清楚。我们如何面对这样发展的趋势,医院的运营系统要改变。我们外科要多做微创手术,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实践。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