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治疗口吃的医院哪家好,儿童口吃的5个误区
文章上传时间:2021-08-05 09:52:27
很多家长由于对小儿口吃缺少必要的常识,在对待小儿口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误区,以致影响了小儿口吃的治疗。
误区一:家长心急,批评甚至打骂孩子
口吃儿童虽然不像成人那样存在心理负担,但是有的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语言反复提醒、批评,甚至打骂。专家介绍,0—3岁孩子的语言形成都要经历从听到说到理解这个过程,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这时候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口吃一定要“冷处理”,过多的纠正和训斥,反而会造成“负性加强”,可能会使口吃持续到成年。
误区二:说话不流畅一点不正常
孩子出现较多语言到口语理解表达趋于稳定间(1. 5岁-6岁),是孩子语言能力上升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因为孩子大脑接受及需要处理的语言信息量迅速增加,进而在口语输出时容易发生一系列“塞车事件”,即我们见到孩子的语言不流畅。没有高风险口吃因子的孩子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我成长”,不流畅的频率会逐渐减少。
误区三:发音不清楚,不需要立即纠正
需要看宝宝的年龄是否达到不准确的发音应该纠正的年龄(如声母中的翘舌音,一般在宝宝5-6岁才会被稳定下来,在这之前并不会建议过多纠正)。随着年龄增长,口部肌肉的力量及协调性逐步提高,宝宝不够清晰的发音可以得到改善;若过了该发音清楚的年龄,仍然发音不清晰的,则需要请言语治疗师做语言干预治疗。
误区四:孩子会开口说话就够了
宝宝在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达到相对应的语言能力水平,如1岁可以说单字,2岁可以主动表达的词达50个以上,3岁可以使用和理解简单疑问句,4岁可以理解和复述一个较长的故事,5-6岁大脑有足够好的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以支持读与写的发生等等。
误区五:口吃完全可以自愈
很多人觉得自己小时候有过口吃,但是后面消失了,所以以后不会再出现。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口吃是一种错误的发音习惯,如果在之后的生活中发音方式、语言习惯有问题,口吃未必不会再出现。要知道,近些年成人口吃的出现频率也在慢慢增加,不能轻易忽视语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