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血管瘤初期怎么治疗?
文章上传时间:2022-06-16 17:15:35
婴幼儿血管瘤为先天性疾病,又称为血管组织错构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发病率高达10%,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3~5):1,虽然部分血管瘤具有自行消退的特点,但能否自行消退、消退到何种程度仍无法判断。其自行消退的过程漫长,加之其好发于头面颈部,外观畸形对患儿及家长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早期身心发育;少数血管瘤增殖期生长迅速,可伴发溃疡、出血、感染或功能障碍(视力、听力、呼吸、吞咽等)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血管瘤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治疗越早(<5个月)效果越好,且可防止;早期干预,可控制血管瘤生长,使消退期提前,消退过程缩短,达到理想的美观和功能效果;即使一些体积较小、处于稳定期和非美观部位的血管瘤,也应在有效治疗下观察,避免病变持续增大后期难于治疗,而发生悲剧!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瘤主要分为婴儿型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而婴儿型血管瘤主要包括浅表性血管瘤、深部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都各有其特点。并且了解这些类型的特点和症状,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血管瘤,更有利于治疗和康复。
浅表性血管瘤
起源于真皮乳头的血管瘤通常在被覆盖的浅表皮肤中伸展,并显示红色的痣或丘。这种浅表病变,如果表现为红色痣而无突起,曾被称为“毛细血管瘤”;有突起的称为“草莓状血管瘤”。现在一般称之为浅表血管瘤,顾名思义就是长在皮肤表面肉眼可见的血管瘤。
因为浅表血管瘤基本发生在皮肤表面,容易出现出血、感染、溃疡等症状。而且肉眼可见,对孩子的外貌影响很大,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深部血管瘤
病变发生在皮肤下,浅表被覆盖的皮肤因为病变的扩大而扩张拉伸。但病变本身比较深,与真皮之间被胶原蛋白隔开,所以浅表皮肤可能没有颜色变化,或者呈青紫色。这种相对较深的血管瘤曾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现在称为深部血管瘤。
深部血管瘤的组织结构与浅表血管瘤完全一致,但发病部位相对较深,往往肉眼看不到,但容易被忽视。所以,这往往会导致孩子的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加重病情,增加治疗的难度。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和病情,及时发现病情。
深浅混合型血管瘤
偶尔会同时出现深、浅病灶。无论是深部还是浅部血管瘤,其组织结构都是完全一致的。深层血管瘤和浅层血管瘤其实是血管瘤的两种存在状态,深、浅病部病变并存应属于混合型血管瘤。
需要治疗的适应证 :
1.出现致命或影响器官功能的征象:出血、视力障碍和功能受限(呼吸);
2. 伴有疼痛和/或基本护理措施下无法恢复的溃疡;
3. 预计即将出现毁容。
血管瘤危害大 及早治疗恢复好
01早发现早治疗
02辨别诊治很关键
03治疗方式要得当
04术后护理要仔细
特别提醒这些情况要高度引起注意
●根据部位:颈部以上最危险。尤其是鼻尖、上下唇、眼睑、耳廓、外耳孔这些部位,容易影响美容、破坏结构、损害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病情:一般宝宝血管瘤会快速长大,尤其6个月以下的宝宝,瘤体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如1周内)快速长大。
●根据大小:越大越严重。在面颈部,大小在0.5cm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家长要及早到医院就诊。
目前主张对婴幼儿血管瘤进行早期积极干预以减少并发症。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婴幼儿血管瘤类型各有侧重。
相比较传统的治疗手段来说,微创硬化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代表了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与传统相比,微创硬化治疗具有伤口小、瘢痕细、术中出血少,术后痛苦轻,患者恢复快等优势。临床研究证明,在静脉血管旁实施局部注射硬化剂,可有效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从而促使该处血栓形成,并且使血管产生炎性病变,产生新的纤维化条索并逐渐代替原有的病理性血管,从而致使病理性血管呈现长期闭塞,达到硬化治疗的目的。对于瘤腔内的注射,可以促使血管硬化闭锁,切断瘤体供血,瘤体会因为得不到供给而逐渐萎缩,最终“饿死”。